单味中药材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当代的本草成就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
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还有些中药具有涩或者淡味。
归经指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
简单说,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升降浮沉指的是药性的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
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的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
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平常服用中药汤,基本都以不冷不热的温服为主,但解毒、止吐、清热类汤药可以冷服。
中药的七情中医上将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这七种配伍关系分别为:单行、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解表药解表药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汗、开腠理。
根据其药物的温凉属性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大类。
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
使用解表药时,要分清外感表邪是风寒还是风热,且要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强弱,适当配伍用药。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只适于风寒表湿证、肺气壅的实喘及风水水肿而无汗者。
麻黄以茎粗、干燥、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养生禁忌⏹麻黄发汗力强,故用量不宜过大。
体虚多汗、肺肾虚喘、虚性水肿者忌用;高血压病患者不宜使用。
生姜:“呕家圣药”具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的功效。
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肝、肺经。
主要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常食用菊花,不仅可以明目,健脑,还可以抗衰老。
挑选时以身干、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
野菊花:清热解毒作用显著葛根:辛凉升散,甘凉而润,善散肌肤腠理经俞之邪而升阳透疹,兼可生津止渴,适于外感项强,麻疹、久泻、津伤口渴等证。
对治疗伴有颈项强痛的高血压病人解除颈项强痛症状十分有效。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通血脉,为风寒外感、寒凝血滞、阳不化气等症之要药。
主要养生作用是主治冻疮和心绞痛。
⏹白芷:为阳明头痛、鼻渊头痛要药。
兼可排脓疗痈。
⏹薄荷:是辛凉解表药,有疏散风热、帮助发汗、透疹、解毒、疏肝解郁、清利头目的功用,常被当成辅助药。
薄荷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不宜水洗,煎煮时宜后下。
而发热有汗者、哺乳妇女都不宜使用薄荷。
体虚之人不宜多服,肺虚咳嗽、表虚自汗、久病、心脏不好的人都不宜食用。
⏹紫苏:辛温行散,叶轻入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入脾胃,善于和中,行气安胎。
⏹辛夷花:辛散温通,芳香走窜,上行头面,善通鼻窍,为治疗鼻渊头痛要药。
⏹葱白:辛散温通,其性走窜,外能发汗解表,内可通达阳气。
然药力较弱,用于风寒外感及阴盛格阳症,多作辅药用。
⏹祛风湿药⏹祛风湿药物是以祛风除湿、散寒行痹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能。
性平;味苦;归肝经。
⏹桑寄生:性平;味苦;归肝肾经。
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又能祛风湿,安胎。
疗痹痛,为肾虚腰痛、胎动不安及风湿日久症虚邪实所常用。
是祛风湿药里的安胎药。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独活: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木瓜:性温;味酸、辛;入肝、脾经。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为治一切转筋、腿痛、湿痹、脚气的要药。
选木瓜要选果实为长椭圆形、绿中带黄、果实光滑洁净,没有压坏腐烂、果蒂新鲜、气味芳香、有重量感为上品。
⏹白花蛇:具有祛风湿定惊的功效⏹威灵仙: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治骨鲠的功能⏹⏹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路,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又称为利尿药。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膀胱经。
具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的功效。
养生功效里有:主治肥胖症和面容憔悴症。
⏹薏仁:性凉、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大肠经。
利水渗湿,除弊,清热排脓,健脾。
是一种集合营养和养生价值的食品⏹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金钱草:性微寒;味甘;归肝、胆、肾、膀胱经。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甘淡渗利,微寒清热。
为热淋、石淋、黄疸、疮毒之要药。
养生功效:主治痔疮、泌尿系统结石、黄疸型肝炎和风湿性关节炎。
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多作辅药。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还有利尿和降胆固醇的作用。
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此类药物有醒脾、健胃的功能。
此类药物芳香,多含挥发油,入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厚朴:厚朴有化痰止咳、止泻、除腹胀、消淤、消除脾胃积滞、益胃阳的功效。
砂仁:辛温行散,芳香化湿,主入脾胃,为化湿和中醒脾要药,兼有安胎之功。
佩兰:长于化湿浊,为醒脾要药。
藿香:性微温;味辛;归脾、胃、肺经。
具有化湿、解暑、止呕之功能。
养生功效有:主治慢性胃炎、风寒型泄泻、老年人湿热伤表、脾胃气滞、脘腹胀痛等。
泻下药凡是能引起腹泻,或者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
大黄:性寒;味甘;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别名:将军。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作用减弱。
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宜用于瘀血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生大黄又叫生军、焦大黄叫焦军、酒大黄又称酒军。
芦荟:有凉肝、杀虫。
有泻下、抑菌、抗癌、止血的作用。
火麻仁:补虚润燥,滑肠通便,最适于年老、产后、体虚者便秘。
化痰药化痰药是以消除痰液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止咳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又称止咳平喘药。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毒止痛。
川贝:性微寒;味甘苦;归心肺经。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多用于肺结核及慢性气管炎所引起的咳嗽。
养生方例:取川贝母15克,雪梨1个,雪梨挖空去核后,把川贝母灌入中间,加适量水炖。
日常食用。
可润肺止咳,见效快。
不可与乌头一同服用枇杷叶:性凉;味苦;归肺胃经。
有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清肺、化痰止咳之效果。
根据临床研究还兼有杀蛲虫的功效。
具有治疗肩周痛和主治蛲虫病的养生功效。
白果:敛肺气、平喘咳、治哮喘、收涩止带的良好功效;是治疗慢性喘息性气管炎的良药;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是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的最佳良药之一。
温里药凡是以温里驱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驱寒药。
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辛散温通,芳香走窜,能达表入里,既散表寒,又祛里寒,长于止痛,故为少阴头痛要药。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
胡椒:性热;味辛;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止痛,下气消痰。
养生功效:主治小儿腹泻、疟疾、支气管炎哮喘、主治肾炎等。
花椒: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止泻之功效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脾胃、肾、肝经。
长于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配伍黄连,可治疗肝火犯胃型胃炎、胃溃疡等。
主要养生功效有:主治呕吐、消化不良、头痛、失眠、高血压等。
理气药凡是以调理人体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常被用于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小便不利等症状,也可改善痰多的病症。
养生功效有:主治面部肌肤粗糙、主治面部皱纹、主治肥胖以及急性胃炎等。
橘红:橘红性味比陈皮更香燥,所以下气消痰力较陈皮好,但和中理胃之力则不及。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的美称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玫瑰:性温;味甘、辛;归肝、脾经。
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长于理气解郁,女性经期间的疼痛,可泡杯玫瑰花茶,有疏肝理气的功用。
木香:具有行气止痛、理气疏肝、健脾消滞的功能。
配伍黄连: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
清热药清热药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药物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清虚热等功效。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真寒假热之症禁用清热药。
生地:有清热凉血、生津养阴、止血养血、治消渴症的功能。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养生方例有:主治白喉、伤寒、肛裂、咽喉炎、湿疹、麦粒肿等。
黄连偏于大苦大寒,因此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可太大;虚寒症状者慎用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最适于湿热下注及阴虚火旺之症。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淡竹叶是一味很好的利尿剂。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鱼腥草:性微寒;味辛;归肺经。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善消内痈,以疗肺痈见长。
养生功效:主治咳嗽、小儿肺脓疡、主治眩晕、腮腺炎、输尿管结石、慢性膀胱炎、单纯性疱疹、红眼病等。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败酱草长于消炎,常用于肠痈腹痛。
肠痈要药。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