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探究-----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单位:滦县第五中学姓名:康丽艳学科:历史
一、“导学案”之我观
导学案,既可以做教师的教案,也可以做学生的学案,还可以做学生的作业及复习资料。
“导”就是指导、引导;“学”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但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因此,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导学案的优势非常明显: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探究流程有理有序;导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导学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导学案可以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更易发挥集体智慧、展现集体才能。
二、“导学案”之编写
1、编写的原则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切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生的主人,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第二,由易到难原则。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也要有个适应过程。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问题的展示要由易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争取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都学有所获。
第三,简明扼要原则。
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
因此,导学案的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避免啰嗦拖拉。
导学案的版面要清楚明了、知识的展示要有理有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复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第四,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将知识点变为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释疑、质疑、激思、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分层探究,有理有序,清晰明了,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要由此及彼、由此达比。
2、编写的程序
第一步: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之前一定要征询同学科教师的意见,认真备课,梳理知识,形成提纲。
第二步: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
第三步:学科组教师对初稿进行讨论。
第四步:教师根据学科组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再次整理,查缺补漏。
第五步:学科组长及主管主任签字定稿。
3、编写的内容
导学案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
第一:表头。
包括学科、年级、姓名、编者、审查人、审核人、时间、星期、周次、课时、课题、编号。
第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整堂内容的核心所在,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准确、当堂突破。
第四:自主先学。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的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的探究,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六:知识梳理。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当堂的知识体系,回顾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
在这一环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相信学生,放手是最好的教学。
第七:当堂检测。
扣住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来设计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试题,巩固和检测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第八:学后反思。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学环节有无失误、重点、难点是否得到突破、对学生的指导、点拨是否到位等。
学生要反思本节课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学有所得、是否遵守学习规则、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等。
总之,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三、“导学案”之使用
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
上课时,教师要以上一节课发下的导学案为抓手,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经过学生的充分展示和讨论,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
下课时,教师要把本节课的导学案收回,当成作业来批改。
同时,在下课前,要把下节课的导学案发下,并就主要学习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学习。
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向自主学习,带着思考走进交流。
学生围绕学案的学习五个活动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自我完善—当堂测评。
第一:自主学习,一般形式有阅读、探究、查阅资料、思考、做笔记、练习、实验操作等。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不同,自主学习可分为课前预习(预习前置)和课中预习。
总之,必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只有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才会有实效,才会有精彩的展示。
第二:合作探究,即小组合作解决自主学习中没能弄懂的问题,小组成员彼此互助,取长补短,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内共同交流,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答,展示自己存在的疑难问题。
在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我不懂问组内学生,我会的主动讲解)。
集中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互学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必要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知道怎样“动”,怎样“活”。
教师要在此环节,进一步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交流的重点,使集体展示有的放矢。
第三:展示交流,即集体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生生、师生、组间互动过程,兵强兵。
汇报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
共同疑难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一题多解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等作为集体展示的重点内容。
进行成果展示的时候,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要进行互动点评,教师要进行适当和有效的提炼和引导,寥寥数语,以一当十。
通过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探究思想、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
展示交流是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
第四:自我完善,是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活动的效益。
第五:当堂测评,即对全班学生实现达标情况的全面考察,亦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
当堂测评可迅速、准确、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补救、矫正。
它的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做到堂堂清。
导学案的使用关系着高效课堂的创建及实施,它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导学案的使用之初,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预习的指导工作、预习的检查督促工作、课上的引导工作、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工作、课后的整理监督工作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教导。
这就说明:高效课堂的创设不仅是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也应包括教师的教学形式的突破。
高效课堂的基础就是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竞争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应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中,为学生创设新型的学习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