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1)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1)

局部解剖学问答题背部1.简述脊髓的血供。

脊髓血供主要来源有二,即起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后动脉和起自节段性动脉的前、后根动脉。

(2分)脊髓前动脉起自椎动脉颅内段,向内下行一小段距离即合为一干,沿前正中裂下行至脊髓下瑞,沿途分支营养脊髓灰质和侧前索深部。

(1分)脊髓后动脉起自椎动脉颅内段,沿后外测沟下行,沿途分支吻合成网,营养脊随后角后部和后索。

(1分)根动脉起自节段性动脉的脊髓支,颈段者主要来自椎动脉、颈升动脉等;胸段来自肋间后动脉;腰段者来自腰动脉;骶尾段者来自骶外侧动脉。

(1分)前根动脉沿脊神经前根至脊髓,发出前支与脊髓前动脉吻合,并分出升、降支连接相邻的前根动脉。

其分支中分布于颈、腰膨大处的分支较大,特称颈膨大动脉及腰膨大动脉。

后根动脉沿后根至脊髓,与脊髓后动脉吻合,分支营养脊髓侧索后部。

(2分)2.肾手术时腰部斜切口的层次如何?皮肤—浅筋膜—背阔肌一腹外斜肌一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一腹横筋膜一腹膜后间隙—肾筋膜—肾脂肪囊—肾(以第12肋下缘腰部斜切口为例)。

(6分)3.简述脊柱区各肌间三角的构成、内容、特点及临床意义听诊三角由斜方肌下缘、背阔肌上缘、肩胛骨脊柱缘围成,是背部呼吸音听诊最清楚的部位。

(2分) 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与头下斜肌围成,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

(2分) 腰上三角由竖脊肌外缘、腹内斜肌和下后锯肌围成,三角内自上而下与第12肋平行的三条神经为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肾手术时应注意保护,此三角易形成腰疝。

(2分) 腰下三角由背阔肌前下缘.腹外斜肌后缘及髂嵴围成,此处亦可形成腰疝。

(2分)4.试述椎管四壁的构成。

前壁由椎体、椎间盘和后纵韧带构成;(1分)后壁为椎弓板及连于其间的黄韧带;(1分)两侧壁有椎弓根和椎间孔。

(2分)5.简述脊髓被膜及各脊膜腔的特点。

脊髓被膜由浅入深共有三层,即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1分) 硬脊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内容脂肪组织、血管、神经根和淋巴管,腔内呈负压。

(1分)硬膜下隙是位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含淋巴液。

(1分)蛛网膜下腔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向上与颅内同名腔相通,下部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内容马尾合终丝。

(2分)6.小脑延髓池穿刺的入路层次如何?进针深度约为多少?如何判断针巳进人小脑延髓池?小脑延髓池穿刺的入路层次为:皮肤—浅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一小脑延髓池。

(3分)进针深度约为4—5cm 。

因穿刺针至寰枕后膜处有阻挡感,当阻力消失时,说明针已进入该池。

(2分)腹部1.门脉高压症时,会出现哪些与解剖学特征有关的症状?为什么?门静脉压力增高可引起腹水;(1分)脾静脉淤血造成脾肿大;(1分)食道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呕血;(1分)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引起便血;腹壁静脉曲张。

(1分)2.试述网膜孔的组成。

前界:肝十二指肠游离缘;后界:覆盖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上界:肝尾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4分)3.何谓腹膜后间隙?主要有哪些器官位于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间隙的感染向上、向下经过何结构蔓延到何处?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之腹膜后间隙。

(1分)其上经腰肋三角通纵隔后间隙,向下通盆腔的腹膜后间隙(1分)。

腹膜后间隙内的主要器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以及腹部的大血管、神经、淋巴等。

(2分)4.试述胃的动脉供应。

胃上动脉弓: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沿胃小弯吻合成。

胃下动脉弓: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吻合而成。

(2分)胃短动脉:供应胃底部。

胃后动脉:出现率70%,供应胃体上部的后面。

胃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胃右动脉由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发出,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均发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

胃的动脉均来自腹腔干,但通过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吻合,与肠系膜上动脉有交通。

(4分)5.试述胃的淋巴引流。

沿胃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上淋巴结收纳胃小弯侧的淋巴;(1分)沿胃网膜左、右血管排列的胃下淋巴结收纳胃大弯侧的淋巴;(1分)在幽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幽门淋巴结收纳胃幽门部和胃大弯近侧部分的淋巴。

(1分)这4组淋巴结的输出管最终到腹腔淋巴结,经肠干汇入乳糜池。

(1分)6.试述十二指肠上部的毗邻。

前上方:肝方叶、胆囊。

后方:胆总管、门静脉、胃十二指肠血管、下腔静脉。

下方:胰头和胰颈。

(4分)7.试述十二指肠降部的毗邻。

前方: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右肾门及右输尿管。

外侧:升结肠。

内侧:胰头和胆总管。

(4分)8.试述肝门静脉的合成,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

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1分)属支有7条: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和附脐静脉。

(2分)与腔静脉的吻合有4处:1、通过附脐静脉经脐周静脉网与上、下腔静脉吻合。

2、通过胃左静脉经食管下端的静脉丛与上腔静脉吻合。

3、通过直肠上静脉经直肠静脉丛与属于下腔静脉的髂内静脉吻合。

4、通过腹后壁的小血管与上、下腔静脉吻合。

(3分)9.下腹部的阑尾切口,由浅入深经过哪些层次?需注意保护什么结构?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腹膜壁层。

(3分)需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及肋下神经。

(1分)10.何谓“胃床”?由哪些结构组成?胃后面隔以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和脾相邻,(2分)胃下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

这些结构承托了胃,称为胃床。

(2分)11.试述肾的位置和毗邻。

右肾前面与肝右叶、结肠左曲、十二指肠降部相邻,左肾前面与胃、胰尾、脾门、结肠左曲、空肠相邻。

(2分)两肾的上方均有肾上腺。

肾的后方与膈、第十二肋、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相贴,并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生殖股神经通过。

(2分)肾为腹膜后位器官,紧贴腹后壁。

左肾高于右肾半个椎体,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

肾门相当于第1-2腰椎高度,其体表投影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交角处。

(2分)12.简述腹腔丛的位置和组成。

位于腹腔干和腹主动脉、肾动脉周围。

(1分)由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迷走神经的腹腔支、腰交感干的分支、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以及他们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

(2分)腹腔丛的分支分布到腹腔内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以及腹腔脏器。

(1分)13.试述胰的动脉供应。

胰头由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供应。

(1分)胰体和胰尾由右至左分别由胰背动脉、胰大动脉、胰下和胰尾动脉供应。

(2分)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发自肠系膜上动脉。

其余分支均发自脾动脉。

(2分)14.试述网膜囊的组成和通连。

网膜囊的前界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大网膜前两层;(1分)后界为大网膜后两层、横结肠及其系膜、覆盖于左肾、左肾上腺和胰前面的腹膜;(1分)上界为覆盖于膈下面、肝后方及肝尾状叶下方的腹膜。

(1分)左界到脾门,有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封闭;(1分)右界有网膜孔通腹膜腔。

(1分)15.何谓“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各有哪些?腹膜内位器官:四周均为腹膜包绕的器官称之,有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和输卵管。

(2分)腹膜间位器官:三面或大部分被腹膜包绕的器官称之,有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膀胱和直肠上段。

(2分)腹膜外位器官:仅一面被腹膜包绕的器官称之。

多位于腹后壁,又称腹膜后位器官。

有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和升部、胰、肾、肾上腺、输尿管以及直肠下段。

(2分)16.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内容和组成。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与之平行。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2分)有二口四壁:内口即深环,又称腹环,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裂隙,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外口即浅环,又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一个三角形裂隙,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1分)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的下部纤维组成,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2分)17.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疝囊各通过哪些路径达到阴囊或大阴唇皮下?腹股沟斜疝通过:腹环->腹股沟管->皮下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

(2分) 腹股沟直疝通过:腹股沟三角->皮下环->阴囊或大阴唇皮下。

(2分)18.腹前外侧壁深层血管和神经有哪些?其行程、分布各有何异同?动脉:分布于腹壁深层的动脉有下5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4对腰动脉、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下5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皆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

(2分) 腹壁上、下动脉分别发自胸廓内动脉及髂外动脉,走行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层之间,在脐平面两动脉相吻合。

(2分) 旋髂深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向外上斜行,在髂前上棘附近发出一大支,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上行,阑尾切除术如需向外侧延伸切口时,需注意勿伤此动脉.(1分)腹壁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1分) 神经:通行于腹壁深层的神经有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

(2分)但没有与腹壁上、下动脉、旋髂深动脉相当的神经,其分布区域由上述神经管理。

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有肋间后血管伴行,至腹直肌外缘处进入腹直肌鞘中,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腹前外侧壁诸肌。

终支向前穿过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前层成为前皮支,分布于腹前壁的皮肤。

上述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于腹外侧壁的皮肤。

(1分) 髂腹下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在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内斜肌,走行于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沿途发肌支,支配腹壁扁肌。

终支在浅环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成为前皮支,分布于耻骨上方的皮肤。

(2分)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与其平行,穿过腹内斜肌进入腹股沟管,位于精索的前方,沿途发肌支支配腹壁扁肌。

其终支穿出浅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的皮肤。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沿精索后面下行,出浅环分布于提睾肌及阴囊肉膜。

19.腹前外侧壁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及皮神经分布有何特点?腹前外侧壁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及皮神经都通行于浅筋膜内,浅血管、浅淋巴管分布于浅筋膜和皮肤,(1分)皮神经分布于皮肤司感觉。

(1分) 浅动脉:腹前壁上半部的浅动脉细小,是肋间后动脉的分支,与胸神经的外侧皮支伴行。

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分布于腹下部。

(1分) 浅静脉大致与浅动脉相当,此外,还有胸腹壁静脉,连接腹壁浅静脉与腋静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