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难兄难弟:这是我应学委俊杰的嘱咐抓紧年底有限的余暇简单整理的考试题,如考试之中您认为有不妥之处害怕不及格请以老师的为准。
另,如有手写累者,请简而单之,大多以第一个句号前话为干即可。
望多体谅为盼!《财税理论与实践》思考题:1、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
答:①“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第一次向古典经济思想发起挑战,主要阐述如何解决就业、利息、货币、投资等问题,以缓解经济危机——没有任何自动机制可以保证经济会迅速复苏,除非政府进行干预。
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
②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减税。
由于减税,个人收入会有所增加,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
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增加政府购买和扩大公共工程投资。
(注:画出下面的图)附加: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
1.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
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实质就是需求决定供给。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③流动偏好。
理论框架:2、什么是拉弗曲线?答:①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
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税率的高低,纵轴表示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
其机理如下,在较低的税率区间,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税收毕竟会对纳税人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继续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对劳动供给与投资产生负激励,进而抵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
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
这里的税源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
老师的答案:在原点O 处税率为零时, 将没有税收收入; 随着税率增加, 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 时, 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 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 型。
拉弗曲线说明, 当税率超过图中E 点时, 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
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 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
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 当税率进入禁区后, 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 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 扩大税基, 就必须降低税率。
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注:无论选择谁的答案请把下面的图画上。
图示:拉弗曲线3、如何评价我国的税负?答:一、税收负担的概念:税收负担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
二、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不同分类:①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②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③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三、(1)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这三个范畴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三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这使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理解需要从三种口径来考察:小口径宏观税负: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
②宏观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从国际上看,由于各国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本上反映了政府收入的全部内容,并不存在我国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因此,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小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而税收与非税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大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
(2)我国的微观税收负担考察①从城镇居民税收负担考察,现阶段城镇居民个人税收负担主要体现为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100%工资、薪金所得税负担率=工资、薪金所得税/职工工资总额)×100%②从企业税负考察,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其中增值税又是企业缴纳流转税的核心税种。
为了与宏观税收负担相区分,我们利用工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分析微观企业的综合税收负担。
A、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税利总额×100%B、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增加值×100%政府发布一个统一的、值得信服的宏观税负数据显然比我们想象的难。
假如中国政府收支足够公开,其实这些争论大家坐在家里就可以计较出来了4。
什么是增值税、增值税的不同类型。
答:①增值税: 以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②增值税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生产型增值税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部分可以扣除,称为收入型增值税三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全部可以扣除, 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5。
什么是增值税转型,如何看待?答:①生产型的增值税:固定资产是增值,交税;消费型的增值税:固定资产不是增值,不交税。
这就是增值税的转型。
比如:购买100万的固定资产生产型的增值税交纳17万(100*17%)税消费型的增值税不用交17万的税款②减少企业投资的税负,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非应对危机而生但实行却十分必要6。
扣除标准与起征点的区别,是否应该提高?答:扣除标准与起征点不同起征点:开始征税的最低限额扣除标准:允许扣除的费用限额扣除标准是工薪收入中扣除标准税收的收入效应(对收入或所得课税)注:答题请画图。
图9-1 税收的收入效应7.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注:老师说有一套卷子里这个题,且答题请画下面的图。
)答:(1)对工资所得课税会产生两种主要的效应,一为收入效应,二为替代效应。
最后究竟哪种效应起支配作用,也就是说,究竟是增加工作时间,还是增加闲暇,没有单一的结论。
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①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增加工作时间;②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减少工作时间;③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工作时间不变。
(2)①先看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形,最终表现为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②再看增加闲暇的情形,最终表现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③当然还有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形,最终表现为劳动力供给的不变。
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即,累进所得税要比比例所得税的替代效应更大,也就是说,累进税将在更大程度上促使劳动者选择闲暇而代替工作。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8。
公共物品理论。
答:①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
下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的这一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
公共物品的形式化定义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从此,公共物品才被纳入与私人物品一样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从而使分析公共物品的最优配置问题成为可能。
②“纯公共物品”具有两大特征,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前者指的是,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
这一特征指出了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后者指的是,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
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③上述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中,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
9。
什么是投票悖论?答:①投票悖论也称“孔多塞悖论”。
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来的。
假设甲乙丙三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有如图的偏好排序。
由于甲乙都认为B好于C,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好于C;同样乙丙都认为C好于A,社会也应认为C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好于B,所以出现矛盾。
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②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10。
财政政策的类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
答:(一)、①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将财政政策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②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二)、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特定任务,借鉴国际成功做法,我国先后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具有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4年)和趋于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2005——2008年第三季度),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再次启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其内容是:“适度从紧”——控制财政支出;积极财政——加大国债、基础设施投资;稳健财政——减少赤字、减少国债。
11。
什么是分税制?94年分税制改革的内容及如何评价?答: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⑵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①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②根据财政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③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
④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⑤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⑶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实施遗留了历史问题:①使地方财政形成困境。
②分税制改革重点在征税比例划分,而没有考虑到公共产品投入的需要,这就导致我国在公共产品配置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权利义务不对称现象。
由于事权与财权划分不科学,导致中央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宏观调控始终难以发挥作用。
③分税制改革是以1993年各地经济总量为基础确定分税比例的,没有充分征求各地意见,更没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讨论,在程序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