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5-11)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停止兑现--不甘心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一、相关材料
材料1 :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

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

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材料2:
秦朝刑罚严酷。

如死刑有戮、戮尸、车裂、腰斩、体解、剖腹等等,残害肢体的肉刑也有若干种。

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

材料3:
封建时代农民要向官府缴纳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有时这些负担十分沉重,如秦朝时总征收量占农民全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

有的朝代,老百姓做饭要交灶税,烧火要交炉税,民间有这样的对联:“自古未闻屎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


㈡析“国民性”
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是元•张养浩写的一首词,它揭露了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
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
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第8段)
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第9段)
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

(第9段)
⒉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四、第2、3部分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总结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灯现实:事(兑钞)——想(易变成奴隶)
下历史:现象治——本质暂做稳奴隶
漫乱想做而不能做
笔现实:不满——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主题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指头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第二题
阅读课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途中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4、“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5、“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了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

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三题
1、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恭颂”。

2、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3、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

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