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课件
灯下漫笔
鲁迅
教学目标 :
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 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了解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 人格。 3、理解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 的写作手法。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 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 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 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 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 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 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 的国家。
材料2:
秦朝刑罚严酷。如 死刑有戮、戮尸、碟、定 杀、族、夷三族、车裂、 腰斩、体解、囊扑、剖腹、 蒺藜等等,残害肢体的肉 刑也有若干种。一人犯罪, 株连亲族、邻里。
材料3:
封建时代农民要向官府缴纳 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有时这些 负担十分沉重,如秦朝时总征收 量占农民全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以上。有的朝代,老百姓做饭要 交灶税,烧火要交炉税,民间有 这样的对联:“自古未闻屎有税, 如今只剩屁无捐。”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 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 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 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 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 “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 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 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两人的不同之处:
鲁迅先生心里流露出的是悲悯的 爱,是热切的希望;而聂绀弩心里 流露得更多的是无情的恨,是偏激的失望。
虽然“我”也不过是个奴隶,奴才的本性在我身上可 能也是根深蒂固,但至少我不会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做那些 伤天害理、灭绝他人的不可饶恕的事情呀!难道“我是奴 才”,这就是我必须罪该万死的理由吗?而且,如果不是 因为无奈而苟活于世,谁又是心甘情愿地要争着做奴才的 呢?况且“好死不如赖活”,连猫狗都有要活下去的强烈 愿望,何况我多少还是“人”呢?西方有不少国家因为对 人性的尊重,就是连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也免除了死罪, 取而代之的是处以几百年上千年的监禁。在强者的快意杀 戮的欢呼声中,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听一听那“悲惨的弱 者的呼号”呢?如果真如聂老所言杀掉所有的奴才,他本 身就不仅是一个以杀人为乐的暴君,同时也是一个以杀人 为荣的奴才!你看那阿Q当了革命党后,不也是首先要把 自己看不惯的赵太爷小D王胡统统“嚓嚓”掉么?所以聂 绀弩心里流露出更多的则是一种冷酷和蔑视,也是一种虚 伪和假面。
(可从手法、情理关 系方面入手)
一、 直写事实,以小见大。从 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 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 的思想,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二、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
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 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 透。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 一体,例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 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 学论断,实际上,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 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 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 “‘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文中举出了哪些 例子属于“想做 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你能否再
作些课外补充?ຫໍສະໝຸດ 文中的例子: ①五胡十六国的时候 ②黄巢的时候 ③五代的时候 ④宋末元末的时候 ⑤张献忠的时候
相关材料
材料1 :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 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 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编者注)大发雷 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 倒挂尸体;他还将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 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 作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累赘(lèi) 嗜好(shì)
便当( biàn )
直截了当(dāng) (累léi 当 dàng)
B.兑现(duì) 万姓胪欢(lú)
妇孺(rú)
恭颂(gōng)
C.亲戚(qì) 杀掠(luě) 行市( háng ) 数(shù)见不鲜(xiān) (掠lüè 数shuò )
沉甸甸的觉得 安心,喜欢
心悦诚服,恭颂 太平盛世
奴性心态:容易满足,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写法: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 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 了什么结论? (6——11段)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中国人(百姓)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 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
3、如何理解“我们 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还
万分喜欢”这句话 的含义?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 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
“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 “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 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 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 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 “万分欢喜”了。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
小
结
历 史(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现实 (号召)
不满 创造(第三样时代)
感情: 对老百姓:同情、讽刺
对统治者:愤怒、抨击 对中国社会:不满现实、 期盼未来
主旨:
批统治者之专制, 揭老百姓之奴性,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 样时代”。
5、本文在写作上有哪 些特点呢?请在文中 找出佐证。
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 射一般无处可逃, 祖国正在风 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 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 以察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 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有过写的法第:三披样情时入代,理则、是情现理在交的融青年的使命!”
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 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 代?
明确:
“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 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 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打破身上的枷锁,推翻旧制度。
思
现 实(引子)
路
事(兑钞) 想(变奴隶)
鲁迅:
感情: 虽“怒其不争”,但更多的是“哀其 不幸”,是对最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 情。(因为先生知道,中国的百姓当 初并非没有去努力争得做“人”的资格, 只是因为暴君的凶残,而最终不得已对主子们“心悦 诚服”、“ 万分欢喜”罢了。) 消除奴隶的方法: 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青年身上,所以他不仅呼喊 “救救孩子”,而且“俯首甘为孺子牛”,而绝不是 简单地挥起屠刀,把所有的“奴种”斩尽杀绝了事。
D.编纂(zuǎn) 不肖(xiāo) 钦定(qīn) 时日曷丧(sāng) (肖xiào 丧 sàng)
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
小事引发出大话题 的?二者之间有何联 系?(1——5段)
钞票贬值
联系
开始:钞票不能兑银
少换点也可以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变成奴隶 将人不当人,不及牛马 羡慕牛马 略等于牛马
6、鲁迅在《灯下漫笔》 中表露的奴隶观与聂 绀弩( niè gàn nǔ) 《我若为王》的奴隶 观有何不同? 请大家讨论。
聂老:
感情: 在《我若为王》中,对奴才是充
满了强烈的鄙视和深恶痛绝的。 消除奴隶的方法:
毫不留情地灭绝所有的奴才。 说“我”若为王,“要将臣民统统杀
死”,这样“我”将不仅不是一个暴 君,“反而正是一个明君”,因为只 有 如此才能有一个净化了的“真人”的 世 界。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 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 三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 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 格言的文字。今天,我们 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 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 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 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对中国奴性人格和 奴才传统的思考和 批判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 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 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 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 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 刻和全面;更没有谁能像鲁迅那 样,对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基因中 的“劣根性”痛下针砭,无情地 撕下罩在中国人脸上的形形色色 的“假面”。没有鲁迅,也许我 们至今仍然对与世俗人情融为一 体的虚伪习焉不察,深陷于“瞒” 和“骗”的泥淖大泽而不能自拔。 鲁迅的伟大即在于此,鲁迅的不 被人理解也在于此,鲁迅的被人 攻击还在于此。
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 鞭挞和批判。
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 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 性。
4、鲁迅先生为什么 提出“创造这中国 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第三样时代,则是 现在的青年的使 命”?
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是什么呢?
(12——14段)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
明确: 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②虽对现实不满,但“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丝毫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
③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 凉,才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