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8会计1班林惠菲前言:“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
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佛山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提出了“产业强市”、“历史名市”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以及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发展战略。
在这个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指导下,农业就必须走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多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佛山市三水区具有较为优越的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是“广佛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相比,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三水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三水区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工业强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并制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即提出了重点建设“四大工业基地”、“三大旅游文化基地”、“两大物流基地”以及“西南中心城区商贸基地”的发展思路。
三水区社会经济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水区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三水农业如何定位,如何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怎样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现阶段,特别是在“十五”向“十一五”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强全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背景分析(一)优越的经济区位1. 扼三江之交通枢纽佛山市三水区位于东经112º46′-113º02′,北纬22º58′-23º34′,地处广东省中部,境内河涌交错,蜿蜒浩荡的西江、北江、绥江在此汇流,故名三水。
其中西江被誉为广东省的黄金水道,西江干支流也成为三水区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
三江在此汇流后又以此为起点滔滔东去,连同下游冲积成广阔、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
2. 珠江三角洲腹地三水区隶属佛山市管辖,东连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南海区毗邻,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西南与高要市、高明区隔江相望。
全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的腹地,居珠三角通往粤西、粤西北的要冲,区政府驻地西南街道距佛山市24公里,广州市35公里,香港230公3. 优越的水、陆、空交通三水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端,是珠三角通往粤西、粤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321国道、广三、以及在建中的广肇、广贺、珠二环、广明高速公路横贯三水,三水大道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将全区各镇联为一体;“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全区的村级水泥路面达340多公里,将公路运输延伸到每一个自然村,形成了网络密布、运输便利的公路体系。
此外,三水区还分别是广三铁路、三茂铁路的终点和起点。
三水区在水上运输方面拥有良好的优势,西江、北江和绥江在此汇流,西江干支流成为三水区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
全区共规划了12条长约15公里的港口岸线以及三个旅游码头,拥有三水海关、外口岸集装箱码头等大小码头20多个,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北江上,其中2000年建成投产的三水港是区内最具规模、装卸能力最大的公共码头,可泊靠3000吨级船舶。
此外,全区还有进口货物保税仓、港澳货运车辆检查场和大型铁路货场。
而新白云机场落户广州花都,极大地缩短了与三水区的距离。
目前,全区已经形成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以及西江,北江为骨架的水路相互衔接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
4. “1小时”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使三水区成为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1-2)。
三水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一方面可以在不需要中间环节的情况下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种子、农产品市场,把优良品种向欠发达地区辐射;另一方面也为全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适宜的气候环境三水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全区气候温和,季节交替不甚分明,年平均气温21.9ºC,极端最高气温39.1ºC,极端最低气温-0.7ºC,昼夜长短差异不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1.7小时,无霜期354天,极适宜作物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82.8毫米,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常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其中九月至次年三月盛行偏北风,四月至八月多为偏南风,平均风速2.4米/秒。
影响三水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寒潮、低温阴雨、雷雨大风、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及干旱等。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水区适宜的气候环境和良好的地理条件为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1. 土地资源三水区土地资源使用具有多样性,是广东省粮食、水产、蔬菜、畜牧等生产基地之一。
2004年,全区土地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23万亩、园地面积3.64万亩、林地面积18.26万亩、居民点及工矿地面积18.96万亩、交通用地面积1.17万亩、水域面积24.85万亩、未利用地面积7.23万亩 。
可见,三水区土地存量较大,目前全区尚有未利用土地7.23万亩,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其未来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并成为三水区对外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之一。
2. 水资源三水区拥有西江、北江、漫水河、芦苞涌、西南涌、大塘涌、刘寨涌、乐平涌、左岸涌、樵北涌等大小河涌10余条,每平方公里主要河涌长度0.204公里。
全区地表水资源总量达7.63亿立方米,主要依靠降水产生,属雨水补给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0.681亿立方米;同时还有来自西江和北江的过境水,总量约2763.18亿立方米。
其中西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马雄山,三水境内全长28.5公里,最大流量5万余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7517立方米/秒;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三水境内全长48.4公里,最大流量162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246立方米/秒,是三水区的两条主要河涌,水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水资源的总体特点表现为:本地径流不多,但过境水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较低,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存在水质性缺水;时空分配不均。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4-9月)多,枯水期(10-3月)少,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丰水年与枯水年之比为2.67。
由于径流时空分配不均,故常有冬春旱、夏秋涝等自然灾害。
3. 生物资源充足的阳光和丰裕的降水,使三水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全区野生动物有各种兽类、禽类、鱼类,有远近闻名的禾花雀,有珍贵海鲜嘉鱼、鲈鱼、鳜鱼等;野生植物除竹、木外,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药材。
4. 旅游资源三水区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
其自然景观包括国家4A级风景区三水森林公园、以及大南山等山地森林;宝鸭洲、中间洲等沙洲河潴;世界上规模最大、有300多个荷花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广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侨鑫生态园、独特的三江汇流景观和云东海旅游经济区、以及水库等内陆水面。
人文景观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村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大旗头古村;有4000多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坭新石器时代银洲贝丘遗址、芦苞胥江祖庙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分布于西南、芦苞、乐平、白坭和大塘等镇的25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基础三水区位于西江之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从资源条件来看,本区江河、平原以及丘陵错落分布,形成了“三丘二水五分田”的土地分布格局,土地景观资源独特;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使其水热充沛,光照充足,生长季长,为全区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而西江、北江、绥江在此交汇,形成独特的“江城水乡”景致,境内的大小河涌使其水资源(尤其是过境水)较为丰富,为全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三水白鸭、乌鬃鹅、韭菜花、瘦肉型猪、黑皮冬瓜、“四季获”椰菜、桂花鱼等独占熬头的农业生物资源的存在为其发展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迳口华侨经济区多年的“三高”农业发展模式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三水森林公园、荷花世界等著名旅游景区的存在则能有效推动其观光农业的发展。
从环境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污染型工业项目发展较少,工厂密度低,农业普遍采用禽畜鱼菜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对环境污染少,使得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相对较好,目前基本上无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还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三水,发展外延农业创造了优良的软环境。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强大的压力1. 产业之间的压力由于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种“老天爷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先天弱质性。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农业市场的不稳定、以及长期存在的工农剪刀差致使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乃至政府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够。
这是当前三水区,也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 产业内部的压力农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产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当前,三水区农业龙头企业少,仅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即温氏集团三水分公司和联科畜禽良种繁育场,且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强,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全区绝大部分农民只能根据传统的种养习惯和市场信息去组织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而全区拥有的品牌农产品也仅限于“黑皮冬瓜”、“三水白鸭”等少数几个品种,市场竞争力不强。
3. 土地的压力当前,随着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如深圳、广州、东莞、中山、佛山顺德与南海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人口分布集中、人力成本高、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则是对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实行产业转移。
三水区因其自身的区位、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必将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全区沿江各镇和上游地区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目前已在西南街道、乐平镇、大塘镇建立了3个大型工业园区,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致使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在不断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势必使其土地压力增大,用地日趋紧张。
4. 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由于农村工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工业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一些陶瓷厂、皮革厂、电镀厂、水泥厂等企业的生产,大量污染物超标排放,使得水体污染呈直线上升趋势。
境内八条内河涌的污染类型均以氨氮和有机污染为主,漫水河的水质未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Ⅲ类标准;大塘涌、芦苞涌、乐平涌、左岸涌、西南涌和樵北涌的水质未能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Ⅳ类标准,使得渔业养殖环境恶化,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