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经济地理学课后作业

第一章:
1.珠江三角洲为什么比较发达?
第二章:
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4.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试分析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

第七章:
1.怎样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2.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

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4.运用实例说明一个区域的空间结构。

08城市规划与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经济地理学的理解。

2.影响区位因子有哪里,分析珠三角发展中的主要区位因子。

3.分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要点,并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主导产业?其特征是什么?结合实例谈谈怎样确定主导产业。

5.谈谈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试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

6.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以某一区域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中这两种机制的作用如何?
7.分析中国或者广东或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8.谈谈经济全球化对珠三角或者广州城市的影响,及其如何保持其地方化。

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劳动力特色
劳动力是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人口。

人口密集地区(大都市)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
(二)
劳动力素质
1.普通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

2.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需求成为影响现代经济活动区位
(三)
劳动力成本
1.劳动力的空间上分布不均及其空间移动性
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6.技术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
和管理水平。

⏹影响区域技术条件的因素
⏹技术水平
⏹研发投入: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数量
⏹特定产业知识
⏹知识产权的保护
⏹影响机制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知识密集型企业对技术因素的依赖特征明显,往往选址在技术与知识密
集的地区;
⏹特定产业所形成产业集群,具有知识“粘性”,影响特定区域的选址。

科技工业园选址考虑的技术因素
✓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
✓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
✓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
✓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
1.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
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工业而进行的。

1.资源密集型产业: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

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也在变化。

2.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该类产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

此类产业多属于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

3.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衡量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标准通常是资金与劳动或资金与产量的比率指标。

这类产业的特点是:基建和生产投资量大,工艺复杂。

技术设备庞大,产品原材料消耗大,单位投资能容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劳动生产率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化。

4.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这类产业的特点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最己研究成果,技术和设备先进且复杂,投资巨大,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职工文化水平和科学技能要求高,劳动力和原材料消耗一般较少,污染较少。

其选址多与科技中心毗邻。

其规模与水平反映了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2.1配第——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由此而导致的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密切。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随后,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所产生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果,使得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而劳动力分布结
构变化的动力是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相对收人差异。

⏹这个理论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中纵向分析中得到验证,而且
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国家不同
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得到印证。

⏹各国各地区的条件千差万别,受上述规律影响的程度也有区别,基本部门结构的
变化呈复杂的形态,但总的趋势是相同的。

上述研究虽是从就业结构上进行分析,但也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产业结构演化发展的趋势研究同样有重大的意义。

一般认为,按地区优势选择地区的主导产业应遵循下列原则:
(1)该部门具有大规模产出的可能性,其生产率能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和潜力,可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有可能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NP)中占有较大比重;
(2)该部门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较高的需求弹性,其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是一个兴旺部门。

(3)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较好的长期预期效果,产业发展前景好;
(4)能节约能源及资源;
(5)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6)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要优先选择有利于全局利益的部门。

跨国公司的产生---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
第一,保护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第二,占领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

第四,利用外国的优惠政策。

“超国民待遇”
第五,在全球寻找最佳的生产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将东道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分工的变化:
⏹国家分工形式从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水平分工为主,以往在同一国家内部的
分工与协作,逐渐转变成由一系列国家参与的分工与协作。

⏹原来由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发展成同一行业内
部不同产品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以致同一件产品的各个零部件往往来自许多
国家和地区,全球生产实现一体化。

⏹全球范围内生产分工的细化,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
本,大大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3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
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
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
⏹1979-1983年,粤、闽开放与特区试点阶段,
⏹四大经济特区
⏹1984-1991年,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推广阶段;
⏹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从沿海地区向广大内地推进的阶段
⏹浦东的开发
⏹开放领域增多:外资银行,1997年开放我国服务业市场;1999年金融保
险和电信服务业
⏹2001年加入WT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