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
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
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
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
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
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
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 )、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
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
注: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
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 t.km'2.y 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 t,km-2·Y~,总输出量为3768 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 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 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
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
所以能
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
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养级II、Ⅲ、Ⅳ、V、Ⅵ的总流量都随营养级的增加而有非常显著的降低,分别为253.5、50.14、2.627、0.0962和O.00329 t.km-2.yq(见表2),转化效率分别为28.8、8.4、5.8、5.5和4.4%,总体转化效率为11.2%。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漉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