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校勘
二、搜集其他校勘资料
1、类书引文
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撰的《初学记》 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的《白孔六帖》 王若钦、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撰的《玉海 》
2、注解引文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 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十三经注疏》等。 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世说新语>刘注引书引 得》《<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尔雅>注疏引书引得》《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等 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二)增删字不以符号在正文中表示。
二、定本附校勘记 优点: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读者不知定本文字所从出; 既便于阅读,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本的面貌。 三、底本附校勘记 这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存真。 阮元:‚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 知宋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撰校勘 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 据,慎之至也。‛ 四、单行的校勘记 单行校勘记的出现,或由于底本繁重,或由于底本习见易 得,所以发表时就只摘录有校文的部分。如清卢文弨《群书拾 补》。
从而排疑纠误。
吏六四十 月‛ 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 上下文均作‚九十个 上下文均作‚千斤百 目作‚至元五年‛ 目作‚至元六年‛
户十二十三 裏河千里百斤 里‛ 刑七十四 刑八二 犯奸放火,大德五年 犯奸休和理断大德六年 以上至一百贯八十七下
取受枉法,二十贯以上至三十贯七十七下,三十贯 据表‚三十‛均应作
(5)误断文句妄加而衍 《战国策·赵策》:
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6)不懂修辞妄加而衍 《史记·匈奴列传》: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 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四、倒文
倒文又称乙字,指抄刻时将文字的先后次序弄颠倒了 的现象。 (1)涉注文而倒
《正字通》:“言相雠对也。” 《韵会》曰:“犹校也。谓两本相覆校,如仇雠也。” “校雠”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 ‚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二)校勘
勘 《说文解字》:“校也。” 《玉篇》:“覆定也。” 校勘一词始见于齐梁时期。 《沈休文集》:‚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 左民尚书,专典校勘。‛ 《五代史会要》卷八: 世宗显德二年( 955 )二月,中书门下奏:国子监祭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一、定本 即不写出校勘记,而把校勘成果直接运用于原文写成
定本。
一是所校之书前人已做过大量校勘工作,因而所作改 定有很大的把握。
二是普及读物的选注、选译本。
其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在原文中用一些符号表示校改。
如中华书局本《史记》就是这样做的,《史记·龟策列 传》:“今龟,大宝也,为圣人使,传之贤(士)[王]。”
第四章
古 文 献 校 勘
参考书目:
1.《校勘学释例》陈垣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2.《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3.《应用校勘学》林艾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节 校勘及其意义
一、校勘与校雠
(一)校雠
校 《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如《易·噬嗑》:‚初九:‘屦校灭趾。’‛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 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 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 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 岂不善耶?‛
其次,校勘与古籍研究。
如《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云:‚冥卒,子振 立;振卒,子微立。‛ 《索隐》:‚《系年》作‘垓’。‛ 又《汉书·古今人表》作‚核‛。
日曰等,这些字在抄刻时极易发生讹误。古谚曰:“书经 三写,乌焉成马。”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如日、曰的例子: 《老子》五十五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 祥,心使气曰强。‛ 河上公注: ‚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 也。‛ 成玄英疏:‚多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 日日增广。‛ 《经典释文》遇到这样的字也有注为二音的。 如《诗·七月》“曰为改岁”下,曰:‚‘曰’音越,一 读人实反。‛
三、他校法
陈垣:“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四、理校法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方法,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陈垣:‚若元典章之理校法,祗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
错误而已,非有确证,不敢藉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吏五四 合无滅半支俸 ‚滅半‛当作‚减半‛ 户五三一 亡宋淳佑元年 ‚淳佑‛当作‚淳 祐‛ 户八一○一 押运犂耳七百两经由施仁门入城 ‚两‛当作 ‚而‛ 刑一四 江西省行准中书省咨 ‚省行‛当作‚行 省‛
后来引申为考核的意思。
如《荀子·君道》: ‚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 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 再引申为专用于对文字的考核。 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雠
《说文解字》:“犹譍(应的异体字)也。” “譍,以言对也。”
《玉篇》曰:“对也。”
再次,校勘与古籍阅读和欣赏。
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全唐诗》作: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孝祥词《西江月》一首作: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秋江,江神留我看斜阳,吹起 鳞鳞细浪。
第二节 古书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一、误字
1、形近而误
(1)一般的形近而误 汉字的形体有不少相差甚微,如戊戍戌戎戒、已己巳、
抮扶摇抱羊角而上
《淮南子·原道》:扶摇抮抱羊角而上。
高诱注“抮抱引戾也”。
(2)涉后世常语而倒 《汉书·严助传》:男子不得耕稼种树,妇人不得纺绩 织絍。
树种
若云天 (3)不懂训诂妄改而倒 《国语·晋语》:若无天乎?云若有天,吾必胜之。 (4)不懂语法赐地也。‛下高诱注引《左传》:‚平王东迁,晋、郑依 焉依 焉。‛ 《国语·吴语》: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5)不懂古音妄改而到 《荀子·解蔽》: 《诗》曰:‚凤皇秋秋,其翼若干, 其声若箫,有凤有皇,乐帝之心。‛
3、分合致误
①两字合为一字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三 ②一字分为两字 《淮南子·道应》: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 《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也。‛
龙言
4、避讳致误
忘
《管子·霸言》: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 其大计存也。
世
二、脱文
原文在写刻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亦称夺文、 阙文。 从脱文的多少和脱文所在的书写材料看,有脱一字、 数字、一句、数句、脱简、脱篇(卷)、脱行、脱页等。 《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 《战国策·秦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孝公行之十八年。
底本:是用来进行校勘的工作本。 对校本:是用来与底本逐一比对的本子。 参校本:用来供解决某些问题需要时查对相关部分的本子。 1)选择底本 选择底本要选择最接近原本的本子,一般来说应以现
存最早的本子做底本 。
2)选择对校本和参校本 划分对校本和参校本的主要依据是这些本子对于校勘 底本的校勘价值的大小。
酒尹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 欲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
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材料进行比较核对,
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
二、校勘的必要性
首先,校勘与古籍整理。
如《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北史·卢玄传》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疑难‛。 又如干宝《搜神记》中的《李寄》一文中有段话:
第四节 校勘的方法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卷六《校例》: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
胡适:‚中国校勘学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论。‛
一、对校法
对校法是校勘的基本方法,即选定底本后以其他异本逐页 逐行逐字的对比。(此法的目的在校异同,不在校是非)
优点:一、保存古本原貌,二、是容易发现错误,二是可以找 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 ‚校勘的需要起于发见错误,而错误的发见必须依靠不同 本子的比较。‛(胡适《元典章校补释例序》) 1、“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 户六二 花银每两出库价钞二两五钱 元作‚二两五分‛ 户八十八 博换到茶货共一百三十斤 元作‚二百三十斤‛ 户八八六 一契约取四十五定 元作‚四五十定‛ 兵三廿六 小铺马日差二三匹 元作‚二三十匹‛ 刑一七 大德三年三月 元作‚五月‛
(2)不同书体相近而误
《左传·昭公十二年》: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 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
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 敢不畏君王哉?‛ 三
《吕氏春秋·别类》:“ 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 类也。‛
犬 大 關
《公羊传· 定公四年》: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 《淮南子·兵略》:风雨可障蔽,而寒暑不可開闭。 《淮南子·天文》: 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祭三踊以为 节,兵革三罕以为制。
三、衍文
原文在传写过程中误增的字称为衍文,也称衍字、羡文。 (1)涉上下文而衍 《史记·扁鹊列传》:扁鹊曰:‚„„太子„„上有绝 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 静如死状。‛ 《尔雅·释地》: ‚北方有比肩民焉。‛ 汉代郭璞注: ‚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 亦犹鱼鸟之相合。‛ 《荀子·王制》: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者也;管 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