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校勘

第七章 校勘


为代表,或称之为理校学派,强调在广搜异 文的基础上,根据古书体例和义理,运用文 字、音韵、训诂、版本等有关学识,考证异 文,分析正误,明确主张刊误订正。 戴震校勘方法有三: 一识字。二博征。 三空所依傍。
段玉裁提出校勘应分两步: 校书定是非最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
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后可 断其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 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 也。……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 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卷 七《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
(四)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
从刘向整理国家藏书完成目录学著作《别录》始,
校勘就成为历代公私整理藏书的一项基本工序, 校勘成果也成为公私目录记述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录书记述版本异同,利用校勘成果,说明版本 优劣并推源溯流,将更有益于学者的选择与使用。 如郑玄《三礼目录》,主要是校勘方面的记录。

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其自
序即提出了“实事是正,多闻阙疑”的校勘 法则,全书“荟粹其说,以类而分”,共分 为20类 。旨在总结校勘经验,概括起来: ① 确乎讹误,应当是正; ② 别有依据,不可妄改; ③ 是义可两存,不必遽改。
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
校勘学
古籍校勘学是研究校勘和与校勘有关的问题
的一门学科,诸如校勘的内容,校勘的方法, 校勘的目的,校勘的历史等等,从中总结出 一整套科学理论,为今天的古典文献研究服 务。
二、校勘学史略
一、溯源 1.先秦的校勘实例只有三则。 1)《国语· 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 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2)昭公十二年《春秋经》云:“春,齐高偃帅师 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云:“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日: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日:子苟 知之,何以不革?日:如尔所不知何?”
《四库全书总目》每一提要除叙作者生平、
典籍源流,辨章学术外,几乎每一提要都要 涉及校勘资料。如《史记正义》的提要,颇 似一篇“史记校勘记”,全篇提要以《史记》 震泽王氏刻本与明监本相校后,叙写明监本 的脱落情况。
3.
颜之推校勘方法:1)根据古汉语语法发现文
獻中的文字脱漏及衍文,并予以纠正;2)利 用不同版本来互相对比,查找错讹之文字;3) 从字形的讹变发展来校勘误字;4)利用出土 文献及碑刻来校勘误字。《书证》篇开创了 一种脱离专书而进行广泛论述各种书籍错讹 的笔记形式,表明校勘已经开始独立成为一 种学术的发展倾向。
三、校勘的意义和功用
整理古典文献,广搜异本之后的第二道工序便是
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最基本环节,是进行标点、 注释、今译,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读书先 要校书。清代学者王鸣盛说:“尝谓好著书不如 多读书,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而遽读, 恐读亦多误矣。”(《十七史商榷》自序) 校勘的具体功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刊正荒谬,祛除疑惑,恢复古书本来面目。

但由于解经和校勘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实
际上,清代学者的理论观念里,校勘并未独 立,其理论研究也是停留在具体类例的归纳 总结上。
民国以来。校勘学理论发面产生了标志性的
理论著作――陈垣《校勘学釋例》。其次, 文物考古的发现,促进了校勘的发展。三是 由于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过去的古本、善 本一般学者可以轻易获得,这大大促进了校 勘事业的发展。四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引 发了学者对古小说和古代通俗文学的校勘兴 趣,为校勘事业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校勘学釋例》全面总结校勘一种古籍的理 论、方法、原则和通例,在此基础上形成校 勘学的通用的原则和方法,是标志校勘学建 立的里程碑
在私家校书方面,郑玄对群经的校勘、高诱
对子书的校勘、王逸对《楚辞》的整理与校 释,都取得了各自的成绩,其中尤以郑玄的 贡献最为突出,他以校勘为专业,“囊括大 典,网罗众家,删繁裁芜,刊改漏失,自是 学者略知所归。”(《后汉书· 郑玄传》)。
《十三经注疏》有五种经典注本皆出自魏 晋人之手: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周易》、 魏何晏注《论语》、晋杜预注《左传》、晋 范宁注《谷梁传》、晋郭璞注《爾雅》。 魏晋时期的校勘成果除此诸家外,當屬汲冢 竹书(盗掘于魏襄王墓)的校勘整理,杜预 的《春秋经传集解》较为重要。 南朝之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 《世说新语》、北齐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和陈、隋间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可以代 表这一时期校勘的发展变化及其成就。

2、《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愿见太
后”,《史记·赵世家》作“触龙言”,清 代朴学大师王念孙认为《战国策》乃将“龙 言”误合为一字。究竟何者为原本?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 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足证《史记》 不误及王说的正确。
3.《礼记· 曲礼上》:“二名不偏讳。”

司马贞、张守节《史记》(包括刘宋时裴駰
《史记集解》)的校勘。 李善《文选注》中的校勘。
二、形成 5.宋代是校勘学初步形成的时代。宋代雕版印刷业 兴盛,书籍版本形式繁多,校勘工作受到学者们的 特别重视。如宋敏求、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晁公 武、陈振孙、彭叔夏,最为著名的是岳珂。 两宋时期,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专书校勘著作,并 从经典史籍的校勘扩大到总集、别集的校勘;同时 在校勘实践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向校勘理论 发展的最初趋势,对校勘原则和类例开始进行初步 归纳、总结和探讨。这就是说,校勘从实践上已从 依附于章句注疏的地位独立出来,校勘学的理论开 始进行初步的研究。
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
母名徵在,言‘在’不称‘徵’,言‘徵’ 不称‘在’。” 孔颖达正义:“不偏讳者,谓两字作名,不 一一讳之也。” 宋代毛居正《六经正误》开始怀疑“偏”应 是“徧”字的误写。 但此误已久,《唐石经》即作“偏”。
(二)校勘可以嘉惠后学。
读书当读精校精勘本。可见校勘于后学益处莫大
从校勘学的发展看,清代出现了两个主要的
流派: 一以卢文弨、顾广圻为代表,或称之为对校 学派,注重版本依据和异文比较,强调保存 古籍原貌,主张说明异文正误而不作更改。 昔人有谓卢文弨曰:“他人读书受书之益, 子读书则书受子之益。” 顾广圻奉行“不校而校”的原则 。
一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
校对和校勘都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
原文的本来面目。不同之处有三: 1.范围不同。 2.有无原稿的不同。 3.难易程度的不同。 狭义“校雠”与“校勘”义同,广义之“校 雠”囊括一切治书事业,有“广校雠”之称。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分为校勘 编、版本编、目录编、典藏编凡四册,即使 用广义的校雠概念。
4.十三经注疏中九经注疏成于唐代,著名的学者有 颜师古、孔颖达等。 1)《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 正义。 2)《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 义。 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西汉末年的动荡与战争使历代收藏的典籍又
大量散佚。明帝、章帝时(58-88年),曾 令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章并校理群书,这 是东汉对藏书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顺帝永和元年(136年),诏侍中屯骑校尉 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 百家、艺术。 熹平石经是当时经学校勘的一个典范。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校勘和校勘学 第二节 文献讹误的类型与校勘内容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一、校对、校勘、校讎和校讎学
所谓校对,一般是指按原稿核对抄件或校样,
发现并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图书、报刊 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 版物的质量。 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 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他的方法,考订文字 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校《九经三传》而写成的条例,全文共分 “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 读”“脱简”“考异”七条。这些条理化、 系统化的内容,明显地具有将校勘经验总结 为校勘理论的作用。
6.元、明两代校勘及校勘学成就不高,发展
处于停滞状态。
(三)兴盛。
7.校勘学到了清代,正式形成一门独立的专
门学科。 开清代学术风气之先的顾炎武著《九经误 字》,以亲身实践倡导学者重视校勘之学。 其校勘学思想重在恢复古文獻的原貌及原义, 反对空无根据的“师心妄作”,主张“信古” 与“阙疑”相互结合 。 对妄改古书之风气痛加针砭。其利用古音材 料、金石文字资料校勘古籍的论述及实践对 后世影响深远。
清代校勘名家辈出,著作宏富。著名的如:
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读书杂志》)、王
引之(《经义述闻》)、钱大昕(《廿二史考 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阮元(《十 三经校勘记》)、梁玉绳(《史记志疑》)、卢 文弨(《群书拾补》)、顾广圻(《思适斋集》)、 陈鳣(《简庄缀文》、《经籍跋文》)、钱泰 吉(《曝书杂记》)、俞樾(《群经平议》、 《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焉。如清朱一新所云:“大氐为此学者于己甚劳, 而为人则甚忠;竭毕生之精力,皆以供后人之提 携,为惠大矣。”(《无邪堂答问》卷二) 前代校勘学家对我国许多重要古籍都作了认真校 勘,这些校勘成果是我们阅读研究古代文献典籍 极为有用的参考资料。 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周祖谟校勘的《洛阳伽蓝记》。

3)《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篇》: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
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 河也。”
2.中国校勘与校勘学的兴起,从汉代才真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