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勘整理通则

校勘整理通则

校勘整理通则1 术语和定义本通则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1.1 版本版本是指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2 善本善本特指抄刻时代较早、内容完整、字迹清晰、错误较少的版本。

1.3 校勘校勘是指利用古籍的不同版本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推理,指出和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字句、篇章上的不同和错误。

1.4 校勘记校勘记是对校勘结果的文字记录。

古籍的校勘,在完成误、脱、衍、倒等异文分析和审定正误后,需系统、扼要、准确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些文字称为“校勘记”。

1.5 校注校注表示前人校勘注释的文字内容。

1.6 眉批表示在书眉处的批注、评语、订误、校文、音注、题名等文字。

有作者自加者,也有后人所加者。

有已雕版上书者,也有刊印后书写者。

1.7 点校说明点校说明是对点校整理工作的研究所得、原书的版本源流、校勘的方法体例等加以详尽说明。

1.8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等基本情况。

2 符号与约定2.1 □表示古籍缺文,空围数与缺文字数相等。

□……□表示古籍缺文,但字数不清。

2.2 ■表示电脑无法输入的文字。

如以组合方式自造字,则以【】标注。

如:■【骨干】2.3 ( )表示文中夹注、当作小字的内容。

3 古籍版本的选择3.1 底本的确定选择善本作为底本。

选择原则:(1)祖本或早期刊本;(2)内容完整无残缺的足本;(3)前人整理过的精校精刻本。

3.2 校本的确定同书底本以外的其他版本。

版本较多者,不必全选,应选择有代表性、质量较好者为校本。

3.3 他校本的确定文义不安又无别本可作校资,应考虑他校。

4 古籍的校勘4.1 校勘术语4.1.1 是非校勘语用于说明有明确依据的校改内容。

常用的有:“据改”、“据补”、“据删”、“乙正”等。

4.1.2 倾向校勘语用于说明没有确凿校改依据,但校者有倾向性意见者。

常用的有:“疑误”、“疑脱”、“疑衍”、“疑倒”、“当作”、“当改”、“当删”、“义长”等。

4.1.3 异同校勘语用于说明是非难定,校者亦无倾向性意见的异文。

常用的有:“某本(或某书)作某”、“某本(或某书)有某”、“某本(或某书)无”。

4.1.4 存疑校勘语用于已知有误,但缺乏证据而无从校改者。

常用的有:“未详”、“存疑”、“待考”。

本次校勘整理以校误为主,一般无碍文义之异文、存疑等慎出校记。

4.2 不出校记的原则4.2.1 底本不误、校本有异文的处理凡底本文字不误,一律不改动原文;校本虽有异文但无碍文义者,不出校记。

4.2.2 明显误字的处理凡底本明显的误字或不规范字,如“己已巳”不分,“胁”、“肋”混用等,可迳改,不出校记。

4.2.3 药名的规范凡底本中有不规范字的药名,一律迳改为规范字,如“芪”改作“耆”、“荷”作“苛”、“栝楼”作“瓜蒌”、“杏人”作“杏仁”等,不出校记。

4.2.4 避讳字的处理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而改字或缺笔。

缺笔者,可迳改;改字者,凡不影响文义理解者,如“玄”作“元”、“丸”作“圆”等,一律不改,不出校记。

4.2.5 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俗写字的处理原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俗写字,凡常见者一律迳改为通行的简化字,不出校记,如“藏府”改作“脏腑”,“旁光”作“膀胱”,“脉沈”作“脉沉”,“蚤”作“早”,“已”作“以”,“於”作“于”等。

若原文为冷僻字而未经规范简化者,则保留原文不予校改。

4.2.6 由于版式变化而做的处理凡原文中表示文字位置的“右”、“左”,一律改为“上”、“下”,不出校记。

4.2.7 统一说明例凡内容重复的校记,为避免繁琐,可在点校说明中统一指出,不必一一出校。

4.3 出校记的原则4.3.1 改动底本的处理凡据校本或文义改动底本上的文字,包括误字、脱文、衍文、倒文等,一律出校记说明。

4.3.2 有参考价值异文的处理凡底本文字不误,但校本异文有重要价值、义可兼取者,虽不改动原文,亦可出校记说明。

4.3.3 原作者之误的处理凡作者引书或引事有误者(如具体史实或人名、地名、年代记载等),不可改动原文,出校记说明其误。

4.3.4 避讳字、冷僻字及部分不常见通假字的处理作者避本朝名讳或家讳而改字,凡有碍文义者,应出校记说明本字;原文中的冷僻字及影响理解的不常见通假字,可酌情予以注释。

4.4 校勘记的书写点校者在电子文档所加校记,均以脚注形式见于当页。

脚注的数字序号以带方括号的形式表示,如[1],[2],[3]…4.4.1 误文校记(1)凡属底本明显误字,据校本或本书改正者,可记作:某:原作“某”,据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或本书某卷某篇)改。

如《甲乙经》卷一第一“精舍志”。

志:原作气,据《灵枢·本神篇》、《太素》卷六改。

(2)凡疑底本误,但诸本皆同,缺乏校改证据者,可记作:某:诸本同,疑为“某”之误(或作:疑误)。

(3)凡属原书作者引文有误者,一般不改,可于校记中说明原著作文字,记作:某:某某作某。

4.4.2 脱文校记(1)凡属底本明显脱文,据校本增补者,可记作:某:原脱,据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补。

如《针灸甲乙经校注》卷三第八“风门,一名热府”注:“一名,原脱,据《外台》卷三十九、《千金》卷二十九、《铜人》卷四补。

”(2)凡疑底本有脱文,虽未据补但有倾向性意见者,可记作:某:此后某本或某书某卷有某字。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阳明根起于厉兑。

”注:“厉兑,此后《灵枢·根结篇》、《太素·阴阳合》均有‘结于颡大’四字,据此前太阳文例,疑脱。

”《素问·刺志论篇》“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气盛身寒,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当补此四字。

”4.4.3 衍文校记(1)凡属明显衍文,据校本删者,可记作:某:此后原衍某字,据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删。

如《针灸甲乙经》卷一第一:“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注:“肝:此后原衍‘气’字,据《灵枢·本神篇》、《太素》卷六残篇及余脏文例删。

”(2)凡底本有疑为衍文者,可记作:某: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无,疑衍。

如《针灸甲乙经校注》卷二第一:“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注:“别也,《太素》无。

按此段文字有韵,所与上下‘下’相协,皆上古音鱼韵平声,故‘别也’二字疑衍。

”(3)凡底本中难以判断是否为衍文者,可记作:某: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无。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注:“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甲乙经》卷六第七同。

《太素》卷三残篇无。

”4.4.4 倒文校记(1)凡底本字倒,据别本或别书乙正者,可记作:某某:原作某某,据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乙正。

如《甲乙经》卷一第一:“节阴阳而调柔刚。

”注:“柔刚,原作‘刚柔’,于韵不合。

据《太素》卷六首篇及《灵枢经》乙正。

”(2)凡底本文句倒错,据别本或别书改正者,可记作:某某:原在“某某”句下,据某本或某卷某篇移改。

如《甲乙经》卷五第一下:“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此12字原在‘肝气衰,筋不能动’句下,据《素问绍识》丹波元坚之说移此。

”(3)凡底本与校本字句倒置,而疑为底本有误者,可记作:某某:某本或某卷某篇作“某某”,疑倒。

如《素问·奇病论》:“亦正死明矣。

”注:“亦正死明矣《甲乙经》卷九第十一作‘亦死证明矣’。

疑‘正死’二字互倒。

”4.4.5 异文校记(1)凡底本与校本的异文并存,但无法判断异文孰是孰非者,可记作:某某: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作“某某”。

(2)凡诸本不同,难定是非者,可记作:“某某:未详。

”如《太素·气府》:“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六穴,项中央三,大椎以下至尻二十节间各一,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柱法。

”注:“《明堂》从兑端上项,下至瘖门,有十三穴,大椎以下,至骶骨长强,二十节,有十一脉,凡二十四穴,督脉气所发。

与此不同,未详。

”(3)凡底本与校本的异文并存,可以提出倾向性意见者,可记作:某某:某本或某书某卷某篇作“某某”,义胜(或义长)。

如《甲乙经》卷一第一:“精气并于脾则饥。

”注:“饥:原校云:‘一作畏’。

《医学纲目》:‘畏,当作思。

’据上下文例,作‘思’义胜。

”5 古籍的标点5.1 使用标准标点符号的使用,按1996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施行。

5.2 标点原则5.2.1 没有标点的古籍,要加标点;已有标点的古籍,要注意审核。

没有标点的古籍,要加标点;已有标点的古籍,要注意审核。

5.2.2 标点不宜过于零碎或复杂,不宜过多地使用顿号,慎用分号、问号、叹号等。

如:“三、五日”,应作“三五日”。

5.2.3 引文的标点原文中的引文,只加冒号不加引号。

如:“仲景曰……”,标点为“仲景曰:……”。

凡作者引前人的论述者,一律不加引号;凡作者引前人论述有“云”、“曰”者,只在其后加冒号“:”。

5.2.4 文中夹注的标点文中夹注的内容,要以括号区隔,独立标点;括号要放在原文标点之后,如《黄帝内经明堂》卷一:中府者,(府,聚也。

脾肺合气于此穴,故曰中府。

)肺募也。

(募,犹盛也。

肺之盛气近出此穴也。

)5.2.5 书名号的使用凡古籍中引文出现的书名,一律要加书名号。

篇名若与书名同时出现,则加书名号并以间隔号隔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若单独出现,可不加标点。

5.2.6 间隔号的使用凡作者与其生活年代之间,要加间隔号“·”。

如:梁·陶弘景5.2.7 破折号的使用原文中分项列举的内容,如古书凡例中常见:一×××一×××(仅是分项列举,并非一、二、三、四……有序排列)各项之前应当用破折号“——”,而不应标点为“一、×××”。

6 点校说明的撰写规范6.1 撰写目的向读者介绍该书的现存状况,底本、校本的选择情况,校勘体例等问题。

6.2 撰写规范一篇完整的点校说明,应包括下列内容:(1)原书作者的生平简介;(2)著作年代、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3)刊刻流传情况、版本源流系统;(4)底本、校本的选择,校勘本书引用的资料及汲取前人的校勘成果;(5)校勘体例和原则,以及版本简称或引书简称等。

上述各项内容,根据所校古籍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详可略。

字数以800~1500字之间为宜。

7 内容提要的撰写规范7.1 撰写目的向读者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等情况。

7.2 撰写规范一篇完整的内容提要,应包括下列内容:(1)作者生平简介;(2)成书背景;(3)主要篇卷内容;(4)学术思想、流传情况及对后世的影响。

(5)点校整理的现实意义、所据底本和方法(简要说明)。

字数以不超过300字为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