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10页word资料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通常,我们将20世纪以后的艺术称为现代主义艺术。

研究者们对20世纪艺术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面对现代主义艺术众多流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主义、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相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我们难以用一个词(像对先前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表述)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准确、完全地概括出来。

我们最常见的是把20世纪艺术或“现代主义艺术”特征表述为“多元化”。

“多元化”其实就是不能确定的特征,这是概括20世纪艺术特征的无奈表述。

如果我们不是把艺术创作视为仅仅是少数艺术家情感的某种冲动,而是与哲学、科学一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观念、精神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只不过艺术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在于更注重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感知,那么就应为20世纪艺术思潮确定一些特征。

我们可以把20世纪艺术思潮的特征概括为模糊性、突变性和随机性。

一、模糊性模糊性通常指由于事物类属划分的不分明而引起的判断上的不确定性。

模糊性是由于事物本身的概念不清楚,本质上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量上没有确定界限的性质。

这是由于事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边界所呈现的无规则、交叉,也即边界的不明确、不确定性,在时间过程的阶段的不确定性。

这些特征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明显表现出来。

印象主义的画面破碎、分解,使得整体与元素都变得模糊。

1874年,莫奈展出了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的印象。

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全部画面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近海中有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显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种瞬间的直接的视觉感受,风格与学院派艺术那种谨慎而明确的轮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调迥然不同,是以“零乱”的笔触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

这幅《日出·印象》一展出,就遭到了诽谤和奚落,有人评论这幅画:“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日出·印象》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把此展览嘲讽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印象主义或印象派因此而得名。

印象主义追求外光和色彩,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的色彩微妙变化,在构图上则多截取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模糊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如我们所知感官中光线和色彩会由于背景和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出现色变、重叠、折光等,这些都会造成我们对感觉对象判别的不确定性、模糊性。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音乐中,旋律、节奏曾是传统音乐的灵魂,在确定的旋律和节奏中,音乐成为表达确定主题的整体,但在现代主义音乐中,这种方式则被突破。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分别于1909年和1912年创作了第一首无调性钢琴作品和管弦乐作品。

这些在伦敦首演就引起评论界激烈反对,评论家讽刺说:“勋伯格的情感很适合为吸尘器创作。

”但是,勋伯格的起初很少有人接受的无调性十二音音乐终究还是发展成了序列音乐,现在已被普遍采纳。

在现代主义音乐作品中,强弱规则交替的节奏已不再是主要形式,甚至节奏也从小节线所谓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而音色和音响则成了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

20世纪初试验过的噪音音乐,现在又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出现了具体音乐、电子音乐,还有偶然音乐、直觉音乐、空间音乐、概念音乐等,令人眼花缭乱。

很多作品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有的作品甚至主要不再由音乐所组成。

模糊性的另一表现是时代和环境的不对应、不确定。

传统绘画注重于对客观自然的再现,而现代艺术则更多地关注并探索绘画本身的“形式问题”,以及“视觉形式”与人的“知觉”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艺术所表达形式的事件就不再是“确定”、“真实”的,而是融进人的“知觉”的因素。

这个时期的艺术都蒙上了“面纱”,带有种种不确定因素,呈现了模糊性。

现代艺术家花了大力气探讨各种“形式美感”,并在探索中利用了如视错觉、知觉心理、色彩学、光学等模糊领域的大量科学成果,各种线条、形态、结构、空间、色彩等成为绘画艺术载体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主义艺术界中,将以往出现的各种艺术联系起来的时间脉络也已经失效,艺术的历史没有了“时间之箭”。

艺术元素不再有古今之分、内外之别,一切曾经出现过的艺术都可以成为现代主义艺术家挪用和拼贴的对象。

作品常常不明确时间和具体的人物生活环境,也不对人物生存环境作巴尔扎克式的精细描写,有的作品只标明:时间——现代,地点——世界。

他们力图超越具体的时代环境,探寻世界和人生“普遍永恒”的意义。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此作品中,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做是人类的“乐园”。

这幅画右边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人类生存发展,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了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画出了人生三部曲。

这里已经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界定,色彩和构图看上去更像是神话或传说,那种异国的邈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

其实,画家在此只是借助对土著人一种偶然的臆想,隐喻了画家的社会的、宗教的理想,颇具神秘意趣。

表现主义作品中出现的世界,只是由幻象产生的抽象图画,是世界幻象和象征,而非现实世界。

二、突变性在传统的哲学、科学观念中,存在的东西是连续的,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期望,人们总会排斥那些间断的、突发的东西和现象,所以传统艺术也表现了这种特征。

但现代科学和艺术却转向了不连续、不连贯,呈现出了突变性。

正如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一样,现代主义艺术也把突变作为艺术进步的“推动力”。

从作品的构成结构来看,现代派艺术追求一种拼贴性、跳跃性风格。

为了使寻求幻象,表达主观精神和对世界再创造的艺术主张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作家往往运用把现实人物和事件变形的手法,塑造怪诞的形象制造一种“陌生化”,达到一种“离间”效果,引领读者的注意力越过现象,达到幻象,进入作品的抽象意义。

为了达到“陌生化”和“离间”效果,作家往往把幻觉,梦境,神话,地狱,人间,天堂,过去,现在,将来混同交织成一种亦真亦幻,亦梦亦醒的场景和情节,形成怪诞的氛围和梦幻的色彩。

表现主义在人的内心主观感受中创造变形怪诞,同时也是现实世界另一面的映射。

跳跃性在毕加索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充分表现。

毕加索在生活中没有固定的主意,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他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表现创造力。

正如他的生活一样,他的作品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毕加索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

虽然他的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

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

如《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就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限度。

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

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在现代主义音乐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标题性、描绘性的,音乐中有很多跨越,比如调式多样化,重新接受平行5度,移植亚洲音乐元素,大量不对称句型,构成元素的随意拼贴,等等。

在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中,以客观对象为原型的作品往往鲜明表现出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如简化、变形、夸张、分解、组合等。

突变性在认知中表现为非理性、非逻辑性。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马蒂斯为首,A.德兰、杜飞、弗拉曼克等开创了一种被称为野兽主义的绘画流派。

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却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这一流派继承V.凡·高、P.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风格,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

野兽派突出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

从思维形式来看,野兽主义颠覆了传统文学合乎逻辑的叙述方法,企图用外在形式的混乱来表现内在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他们笔下的事件不是真实的,只不过是种象征,是内心体验的外形式化,因此带有虚幻性。

凡·高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正如他所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西方传统音乐是理性占主体地位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严谨的规范建构音乐,追求深度概念,挖掘作品深层含义或凝结升华出一种高于作品本身的精神力量。

而现代主义音乐开始更多倾向于感性,注重由外物所引起的在人内心的印象。

现代主义音乐似乎变成了单纯感官的东西,是反理性的。

现代主义音乐不再被称为“作品”,而称为“文本”,特点是无深度,无织体,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陈述。

这里不再对文本强调某种阐释,因为每一种阐释都只代表一个人的见解,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参与,主体若隐若现,描绘外部事物而人又在其中。

表现主义音乐作品凭任情节随意出现,常常突如其来又往往戛然而止,情节呈现出非逻辑性和虚幻性。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事件与事件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无逻辑可依、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中间并时有穿插停顿,时空任意倒置。

现代行为艺术突出了事件的不可重复性,用令人震惊的现场效果瓦解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理性秩序,人物的行为也表现为前无动机后无目的,处于一种混乱癫狂的状态。

三、随机性随机性和决定论问题是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现代科学揭示了世界存在的随机性质。

近代自然科学坚持的是一种严格的因果决定论,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现代主义艺术则更注重揭示无规则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偶然性。

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中大量使用符号,表现内容超现实,虚拟化。

由于“所指”也处于“标记”的领域,社会现实也是由符号解释构成的,不存在符号解释之外的事实。

因此,艺术不再是现实的反映;相反,现实倒是由艺术构成的,现实成了一种虚拟的、构造出来的实在。

现代艺术表现主义摈弃了人物的血肉丰满和个性化的风格,而努力通过人物来表现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抽象的意蕴,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也都具有符号化的特征。

为了突出这种符号化的意蕴,作品中人物的外貌特征被略去,有的连名字也取消了。

人物成为某种类型的代表和某种抽象本质的象征。

在符号化中,现代主义艺术取消了永恒的本质,这样存在就成为偶然事件的涌现,并且一切偶发的事件自身就具有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