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重点-党校研究生

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重点-党校研究生

研究生考试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党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复习重点,党校研究生考试复习重点。

按照党校研究生考试考前培训导师所划定的重点容总结而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如何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答:1、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2、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积极发展党,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4、深化干部任职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5、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6、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7、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8、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或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哪个是本原的,哪个是派生的?或者说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阵营、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应现实?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别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坚持可知论,认为认识是意识对物质的颖。

一些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是可知论。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第一,意识和物质是世界上各种现象最高的概括,要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就必须对意识和物质两大类现象做出理论慨括,并回答它们的相互关系。

第二,如何解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大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它给予我们识别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以锐利的思想武器。

第二,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贯彻执行好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思想路线的重要前提。

第三,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

哲学的本质是:永不停息的探索。

第二章物质与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规律是事物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认识规律,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不能成为规律的奴隶。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客观世界的根本要求。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指导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客观世界,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遵循着物质固有的规律,永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出发点。

主观主义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保守主义,或者表现为急躁冒进的思想倾向。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或者表现为教条主义,或者表现为经验主义。

形式主义,不是从客观需要出发,而是从某种主观需要出发,不是注重实际容,而是追求表面形式,因而也是一种主观主义。

第四章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畴,它不同于具体的斗争形式。

斗争性是斗争形式的一般性质,斗争形式式斗争性的具体表现。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有区别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我们头脑不应当把事物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通性。

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或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含矛盾的,没有什么时候是不存在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重大意义是?答:第一,是正确认识事物的需要。

第二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第三,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和根据,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四,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尤其重要。

对于矛盾的特殊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1)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特殊性。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从而构成了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本质。

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

(2)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

由于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正确地确定工作中心。

在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要认真处理好非主要矛盾。

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地位与作用:主要的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动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

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另一方面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方面,逐一解决非本质、非主流问题。

在处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关系时,要把重点论和两点论结合起来,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要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矛盾斗争是无条件的、普遍的、绝对的;矛盾斗争形式即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有条件的、特殊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及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

社会领域的对抗性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要通过对抗斗争形式去解决;非对抗性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通过非对抗的斗争形式加以解决。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同敌我矛盾和人民部矛盾,是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两对畴。

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部矛盾只能采取的方法加以解决。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总体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是人民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主要用非对抗性的方法加以解决。

但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敌我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对抗。

矛盾就是对抗是错误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它们互相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

第二,它们互相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

第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由于事物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意义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人美的认识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砼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的原理和中国的特点结合起来,并找到结合的具体形式,才能成功地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第三,它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的本领,善于把理论同实际,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集合起来工作,才能使工作富有创造性、开拓性。

第五章认识与实践☼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矛盾。

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的统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指人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活动。

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没有认识的作指导,实践无法进行,认识的正确与否和正确地深刻程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败以及实践成功的大小。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增强。

(3)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科学理论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去时和进程,用它来指导实践,能合乎规律地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

3、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与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总是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的实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

因此,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六章认识的辩证过程和主体认识能力认识的辩证过程一般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曲折性、前进性和无限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以感性具体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其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构成一切知识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