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经济学重点

税收经济学重点

税收经济学重点第一章税收概论税收产生的条件税收的发展,经历的各个阶段p8-p10概念:什么是税收法定原则,内涵、演变、建立西方国家的税收概念、税收基本特征税收和其他收入的区别P26 税收依据学说掌握主要的税收依据学说P30 税收的职能作用四大职能作用要掌握一、税收产生的条件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制约的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公权力的产生和存在物质条件(剩余产品出现)→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私有制)→国家公共权建立1.经济条件:财产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私有制是国家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2.政治条件:国家公权力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政治前提,而税收的产生则是为了维护国家公权力的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二、税收的发展1. 税收确立方式的发展:自由纳贡阶段→承诺纳税→专制课税→立宪课税2. 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1)古老的直接税制阶段:在古老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国家统治者只能采取直接对人或物征收简单的直接税,最主要的是土地税和人头税。

这一阶段的税制结构以农业税收为主体;(2)间接税制阶段: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为对商品交换和流通课税提供了广阔的税源,逐步形成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3)现代直接税制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转向以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税种,间接税作为重要补充;(4)现代复合税制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和货物劳务税为主体,财产税等其他税收为补充的复合税制结构。

三、税收法定原则(概念):税收活动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范,税收制度的各个构成要素必须并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都不得征税,社会成员也不得被要求缴纳税款1. 内涵:(1)政府征税权法定(2)纳税义务法定: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必须履行,否则纳税义务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应当履行的纳税义务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依据,公民和法人不应承担或有权拒绝承担缴纳税款的义务(3)课税要素法定:税法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率、纳税环节、税收优惠和税收处罚等课税要素,都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4)征税程序法定(5)解决税收争议与税收处罚法定2.西方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起源于英国。

1689年英国建立国会,国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中重申国王不经国会同意而任意征税属于非法,从根本上剥夺了国王的任意课税权,税收法定主义得以确立四、税收(概念):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向社会成员强制征收而取得的财政收入,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任何按照法律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无偿性(核心的基本特征):政府征税后,不需要直接向对应的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也不需要偿还。

(整体有偿性)3.固定性/规范性/确定性:税收的征税对象、征税范围、纳税人、税率水平、征税方式以及罚则等都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事先明确规定,以便征纳双方共同遵守,不得随意变动五、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1.国有企业上缴利润:(1)对象不同:课税的对象具有广泛性,而利润上缴只适用于国有企业;(2)强制性不同:税收以法律为依据具有强制性,利润上缴属于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分配,不须具备强制性;(3)固定性不同:税收具有强制性,而利润上缴则是依据实现利润的多少来决定上缴的数量。

2.费:事业收入、规费收入、资源管理费收入(1)偿还性不同:税收具有无偿性,费则具有有偿性;(2)征收主体不同:税收的征收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而费一般是由经济、社会、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收取3.公债:国家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获取资源支配权的一种方式(1)强制性不同;(2)偿还性不同;(3)固定性不同4.专卖收入:通过独占某些商品的生产和经营所获取的收入(1)强制性不同;(2)偿还性不同;(3)对象不同;(4)固定性不同5.罚没收入:(1)固定性不同(2)功能定位不同:税收的目的是获得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罚没的目的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只能作为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的辅助手段,越少越好六、税收依据学说1.公共需要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税收是为了给国家实行这一职能提供物质条件2.利益说:以自由主义国家观为基础,认为国家和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实体,人民从国家的活动中收益,就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3.牺牲说:税收是国家向人民的强制课征,对人民而言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4.社会政策说:赋税就是满足财政上的必要的同时,或不问财政上有无必要,以纠正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富的分配,借以矫正个人所得与个人财产的消费为目的的所征收的赋课物5.市场失灵说:强调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6.公共产品价格补偿说:税收是政府为了补偿其提供的公共品和服务的成本而向从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受益的社会成员收取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价格七、税收的职能作用1.财政收入职能: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上层建筑,不直接占有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因此国家为了实现其各项职能,需要借助税收把分散在各部门、各企业以及个人手中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强制、无偿地集中起来,形成集中性国家财力2.资源配置职能:当市场经济运行失调或存在某种缺陷时,需要政府利用财税政策矫正失调或弥补缺陷,从而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增进社会福利3.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税收手段,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征税的方式实现对收入的再分配的调整,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4.经济稳定职能:(1)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内在稳定器):在衰退时减税、高涨时增税的机制能够起到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2)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经济萎缩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高涨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第二章税收原则重点全部都要复习了解P47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理论p49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理论掌握现代税收原则:财政、公平、效率全部内容要求掌握、资料分析-公平与效率公平: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原则、具体标准(收入标准、消费标准、财产标准)效率:行政效率、经济效率(超额负担:作图、概念、计算一定要掌握,庇古税环境保护税为什么课征环境保护税能够矫正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图表分析要掌握p71 图2-7)一、西方的税收原则理论1.斯密的赋税四原则:(1)平等:每个国家的国民,都应尽量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有的收入的比例,缴纳赋税,以维持政府;(2)确定:每个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是确定的,不得睡衣变更;(3)便利:各种赋税征收的日期和方法,必须给予纳税人最大的便利;(4)最少征收费用:一切赋税的征税要有所安排,设法使从人民那里的征收,尽可能等于最终国家得到的收入2.瓦格纳的“四端九项”税收原则p49(1)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原则、收入弹性原则(2)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慎选税种原则(3)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4)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二、现代税收原则(★)1.财政原则:(1)充分原则: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在数额上能充分满足一定时期财政支出的需要(2)弹性原则:税收收入要有充分弹性,即税收收入应能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需要2.公平原则:内涵:横向公平:具有同等纳税条件的相同纳税人,应当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具有不同纳税条件的不同类纳税人,应当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收判断标准:(2)受益原则:税收负担应根据各人从税收提供资本的政府支出中享受的利益来确定(3)支付能力原则(量能课税原则):根据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大小来确定其应该承担的实施,支付能力强的人多纳税,支付能力弱的少纳税支付能力的衡量标准:客观上:(1)收入标准:收入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对经济资源的支配权,它决定着特点时期内纳税人增加财富或消费的能力优点:适用面广、计量简便缺点:重复征税(股息、储蓄)、非货币收入难计量、难以区别对待(2)支出标准:优点:比收入更具稳定性、无需考虑折旧、资本利得、通货膨胀等问题缺点:按消费支出纳税会延迟国家税收的入库时间;不同个人、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小不同,会产生不公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消费支出课税会带来税负累退性问题,不利于税收公平(3)财产标准:优点:弥补所得税的漏洞;有利于降低财富集中度缺点:拥有的财产多少与获得的收益可能不对等,有失公平;财产不能全面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财产存在形式多样,难以一一查实和价值评估主观上:如果征税行为能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到的牺牲程度相同,那么征税的数额也就同各自的支付能力相符,这样的税制就是公平的(1)绝对均等牺牲标准:不同纳税人因征税而导致的校用损失的绝对数应该相等;(2)比例均等牺牲标准:不同纳税人因政府征税牺牲的效用量与纳税前的总效用量之比应当相等,即课税使纳税人的效用水平按相同的比例下降;(3)边际均等牺牲:每个纳税人在政府课征后的最后一个单位货币税收收入的边际效用应当保持相等。

3.效率原则:要求征税实现既定资源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将效率损失降到最小程度(1)行政效率: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来筹集单位税收收入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纳税人的纳税成本(2)经济效率(★)→超额负担最小化超额负担(概念):政府征税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大于政府所取得的税收收入的数额,具体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来衡量(税收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P67 图2-4超额负担产生的原因:(p68 图2-5 图2-6)税收的经济效应:(1)收入效应:政府的课税活动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仅使经济主体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2)替代效应: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商品相对价格,从而改变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而改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超额负担与市场失灵:(p71 图2-7庇古税与外部性)第三章税收负担与宏观税负率主要是概念税收负担大中小三种口径以及我国现在设置状况的全面、客观评价理论问题:决定一个国家的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一、税收负担(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或减少的可支配收入。

二、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越高,剩余财富越多,可供政府集中的收入份额也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种类就越多、范围也越广,政府需要筹集的资金就越多,而税收作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其闺蜜相应就越大,宏观税负水平也越高。

(2)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越高,则单位经济产出的税收贡献率就越低,整体税负低;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则总体税收负担就会相对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