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宋词故事:周邦彦与李师师
周邦彦是一代词宗,北宋雅词的代表人物,李师师是一代名妓,花魁
娘子。
才子佳人之间,自然会产生很多香艳故事。
更何况,中间又有
个皇帝宋徽宗赵佶做“第三者”,自然故事就更加热闹,更加令人瞩目。
自南宋张端义的文史笔记《贵耳集》、陈鹄的《耆旧续闻》张邦
基《墨庄漫录》、周密的《浩然斋词话》一直到清代冯金伯《词苑萃编》、叶申芗《本事词》,都记载了这三人的纠葛恩怨。
至于一些小说,如宋代佚名的《李师师外传》、宋代评话《宣和遗事》、明代署
名江南詹詹外史的《情史》(卷六)更是将此渲染的绘声绘色。
到了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宋公明闹原宵杂剧和明末陈忱的
《水浒后传》,又加上燕青和宋江,故事主题也由文人才子佳人故事
转为反暴政和英雄传奇。
但在所有这些诗话、文史笔记和小说中,关
键人物皆是李师师。
据上述记载,李师师原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染匠王寅的女儿,
约生于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
四岁时王寅犯罪下狱死,父母
俱亡,由娼家李姥收养。
李师师天生丽质,生就歌喉婉转,加上老鸨
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诗
词歌舞,色艺双绝,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
据《墨庄
漫录》:徽宗政和年间,在汴京的娱乐界,有两位歌伎“名著一时”,一位叫崔念月,另一位即是李师师,而且“李生门第尤峻”。
李师师不但色艺双绝,而且为人慷慨有侠义风,号为“飞将军”。
清
代《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据此编造了一个情节:梁山好汉燕青是李
师师的旧相识,梁山头领宋江燕青引荐来见李师师,通过她托师师代
向皇上致意,说宋江情愿归顺朝廷。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汴京陷落,徽宗、钦宗被俘,李师师下落不明,据相关史料和传说,基本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流浪江南,沦落老死江湖间。
据张邦基《墨庄漫录》,
靖康年间钦宗登基后,追究蔡京、童贯等误国之罪,李师师也被籍没
家产、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
金兵攻陷汴京后,匿于民间的李师师
随逃难人群流亡江南,生活窘迫,当地士大夫邀其歌唱,但衰老憔悴,已无昔日风采:“靖康中,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球、吹笛袁绉、武
震辈,例籍其家。
李生流落来浙中,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
无复,向来之态矣。
”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青
泥莲花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
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
”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中的
记载相类,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
南宋诗人刘子辇则在湖湘间亲眼见到了沦落风尘的李师师:“辇轱繁
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
王”(《屏山集》“汴京纪事”)。
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继承了这个
说法,说李师师在南宋初期,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
业为主“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
这个说法,充满世事沧桑、兴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苦味,很可能是时人的借托。
第二种说法是以死殉国。
据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见清人胡珽辑纂
的《琳琅秘室丛书》):金人攻破汴京后,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
让他的主帅挞懒去寻找李师师,但是寻找多日也没有找到。
后来在汉
奸张邦昌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
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
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
临死
之前,她大骂张邦昌:“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它志。
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庙社稷?”清人黄廷鉴据此称赞她
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
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第六弦溪文集》)。
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个说法。
但小说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没有什么事实依据,
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
外传》称为传奇,宋之在《皇帝与妓女》一书中认为“外传的作者所
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以
讽世”。
邓广铭《东京梦华录注》认为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
作”。
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宋官十八朝演义》也都认
为是作者借李师师讽世。
第三种说法被俘北上。
称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
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
清人丁跃亢《续金瓶梅》
等书皆宗其说。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是按张邦昌等降臣
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的,李师师在钦宗即位后已被籍没家产、废
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自然不在求索名单之中:“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
据《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记载,李师师是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汴京城最红的歌伎:“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
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
”“李师师本
角妓也。
”所谓“角妓”,乃歌妓。
李师师最擅长的是“小唱”,所唱
多“长短句”。
所谓“长短句”,即今之宋词,当时,诗人晁冲之
正值年少,每有会饮,经常招她侑席。
“其后十余年,再来京师,二
人尚在,而声名溢于中国”,于是写了两首诗《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来忆旧、诗中描述李师师居所环境是“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
桃卷碧纱”,“系马柳低当户叶,迎人桃出隔墻花”。
其诗以“鬓深
钗暖云侵脸,臂薄衫寒玉映纱”来形容其美艳;以“看舞霓裳羽衣曲,
听歌玉树后庭花”来形容师师的歌舞技艺。
从“春风踏月过章华,青
鸟双邀阿母家”之句来看,当时李师师并未自立门户,而是依附在李
姥门下。
据宋人万俟咏《大声集》,政和六年周邦彦提举大晟乐府,
一是声乐方面人才荟萃典乐则有徐伸、田为,协律郎则有姚公立,,
制撰官则有江汉、晁端礼。
其中寺丞就是晁冲之。
能得到晁冲之的赏识,可见李师师音乐才能确实杰特。
不但是晁冲之,从现存资料来看,北宋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
邦彦等和李师师都有过交往,也都极口称赞。
北宋的前辈词人张先,
曾专门为李师师新创词牌《师师令》词中对李师师的绝代容颜和美妙
歌喉实行铺排和夸饰:“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
学妆皆道称时宜,
粉色有,天然春意。
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