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云南的歌会》教学案例
马慧珍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文章,本单元的内容都是有关民风民俗的美文精品,学习这些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生活中蕴含着无穷乐趣。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原题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向我们介绍古老又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游戏方式。

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文章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民歌乐曲,展示歌会图片,让学生对歌会形式特点有一个深入了解、感悟的过程。

2、利用研读,质疑,探究等教学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3、采用图示教学法,让学生对民歌形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文中描绘的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精彩片断的语言。

3、学习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领略民族风情,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三个场面的歌唱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

2、三个场面写作手法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表现主体的作用。

一、情境导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云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云南的歌舞让人倾倒,灵山秀水滋润了他们甜美的歌喉。

你了解云南民歌吗?让我们共同欣赏彝族民歌《阿诗玛》和白族民歌《蝴蝶泉边》出示多媒体画面。

二、欣赏讨论:谈谈你对民歌的理解。

学生甲:民歌曲调悠扬、宛转,抒情行明显,感情真挚、亲切,语言直白,近于口语,但唱起来有难度,不像流行歌曲容易演唱。

学生乙:但流行歌曲像一阵风吹过即逝,不留痕迹,很难长久。

民歌却不同,它久唱不衰,成为经典。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歌也丰富多彩,花样繁多。

教师小结:民歌内容丰富,有歌唱爱慕之情,激发生产热情的,也有爱掉死者,祝福婚配的。

还有抒发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之情的。

更有趣的是僳僳族“打官司”也以歌唱的形式表现。

原告被告申诉理由要唱,裁决人作决也要以歌的形式来表现。

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感受古老的歌会形式所蕴含的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三、读文思考:
1、教师:作者描绘了哪些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学生:山野对唱-----(人物)---- 才情智力比拼
山路漫歌----(环境)---- 即兴自由歌唱
山寨传歌----(场面)---- 传承民歌文化
2、教师:作者以歌为媒介,向我们传递什么情感?
学生: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这种古老而又蕴含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的歌会形式,传递出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传递出作者对民俗民风的欣赏、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小结:同学们领悟得非常好概括的能力也很棒,让我们透过文字
来感受三个场景的独特魅力。

四、问题研讨:
教师设题:
1、在一个“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歌唱的情境。

每个场面描写都各有特色,试找出你喜欢的一处,欣赏。

学生甲:我喜欢人物描写的情境:对调子的来自各方,蹲在草丛中,彼此不见面,有种神秘感,比赛的性质是对抗性的,即兴发挥,显示出歌唱者的才情智力。

另外,这部分主要描写唱歌的人,烘托出活泼欢乐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散发着乡野淳朴气息。

学生乙:我喜欢场面描写的内容。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民歌大课堂,场面气势壮观。

既有整体、全面描绘,又有细部刻画,就像电影镜头中的全景和特写。

在演唱的过程中,大家全心投入,有点像大合唱中的低声唱法,会使人生发无穷联想,给人以艺术美感享受。

学生丙:我认为环境描写最吸引人。

在“山路漫歌”中,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

鸟鸣声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

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段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教师设题:
2、我们继续欣赏这环境之美,“开满鲜花的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这些内容与主体“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环境是否喧宾夺主之嫌?过多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对我们体会主体内容是否会产生影响?
学生甲:描写一路之景,烘云托月。

它只起到烘托人的歌的作用即可。

云多了就会遮挡住月,难见月的真面目,也就会使注意力转移,是景而不是人唱的歌了。

太注重景物描写,掩盖主体了。

学生乙:环境之美,天,花,鸟鸣声,声色相融,具有自然情趣,从而产生生活情趣。

学生丙:环境描写起到多重作用。

(1)、这幅画卷,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2)、为人物创设情境,如此美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产生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赶马女孩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怎能不纵情歌唱呢?(3)、景与歌相应和,交织成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表达出人对自然的喜爱,对生活的赞美,热爱。

教师小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物动情,激发了人的情感。

就会有唱的欲望,我们听过了优美的云南民歌,赏析了美妙的文字,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一展歌喉,唱出你的心声。

同学甲:演唱陕北民歌《信天游》;
同学乙:演唱新疆民歌《打板城的姑娘》;
教师:下面我们继续来谈谈对歌曲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探究:
1、你对民歌,流行乐,世界名曲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就喜欢的内容谈点感受。

学生甲:流行乐风靡一时,却很难长久,一时喜欢性起歌唱,但过后没有深刻印象。

学生乙:民歌形式活泼自由,畅快,尽情抒发内心情感。

教师小结:民歌自有精华所在,让我们关注民族音乐,打造民族艺术品牌。

让民族艺术走向世界。

学生讲述云南民俗风情:泼水节、放高升、三月三歌圩。

教师总结:少数民族的节日影响着衣食住行诸多方面,不一一介绍了。

它丰富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加深各族人民的感情。

民族大舞台上,一定有很多精彩节目正在上演,让我们走向四方,走进网络,采集民族之风。

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民歌艺术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