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的歌会(1)

云南的歌会(1)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铁箍.(gu1) 熹.(xi1)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现代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二、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

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

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
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

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

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

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

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

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
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

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四、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

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五、小结。


六、作业。

课后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