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
“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
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
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
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
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标准。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
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摘要“原真性”一直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概念性问题,本文基于资料分析,展开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由此简略总结了现代意义上的保护观念和实践方法。
提出有关于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问题的争论和当下的现实困惑,正是促使我们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动力。
关键词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ABSTRACT Authenticity has always been a key conceptual problem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heritage. This paper furthers the discu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n briefly summarizes the protective concept and practice method. Raising the dispute and practical confusion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preservation for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just the motivation propelling us to explore further into theory and practice at a deeper extent.KEY WORDS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uthenticity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232(200802-0011-03作者简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6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原则”的理论探讨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Authenticity in the Preservation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cal Heritage邹青Zou Qing是重复性生产过程的产品。
即意味着每一物品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涉及各种变迁、发展、退化、剥蚀、现代装饰、扩建等等。
因此,任何一件“赝品”,无论它是复制品、仿制品或是复原的成果,也无论是否得到过分的修复,即便可以乱真,也不应被理解为原物(Original。
构筑物应该作为自己时代的产物被识别,其易于识别的最初的品质或特征不应被破坏。
那些未以历史性为基础的更改和恢复最初面貌的创作将被阻止,可能发生的消除或更改历史性材料或者与众不同的建筑外观特征的行为应该被避免。
1964年的《保护和修复纪念建筑和遗迹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明确强调历史遗迹的一切“原始”特征都应当予以妥善保护——严谨忠实的“效忠”论。
其实追朔“原状”的观念,我国文物古迹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法律原则(1982第12章15条就详细规定了不可改变文物的四种原状3。
东方对于“原真原件”的看法基于一种长期的传统观念,即不对原件和复制品进行本质的区别,常常会更换建筑物的构件和材料,甚至色彩4,以保持整体性和传统工艺的延续不断。
可以说,东方传统注重的是“无形价值”,而西方注重的是有形的物质特征。
单从结构技术角度上分析,西方古建筑作为刚性结构的石建构与东方建筑作为榫铆式柔性结构的木建构本身历久性就有很大区别。
东方传统有对木构建筑落架大修的做法。
如日本的伊势神宫,保持“式年造替”的传统祭祀惯例重建,新建的宫殿建筑完好地保持了奈良时代的传统式样和施工技法。
按照《威尼斯宪章》,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物,这一做法显然不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原真性”的判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2008.2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Architectural Forum 建筑论坛11从以上几方面分析可见,原则中的“原真性”与历史和实际发展的“原状”是有界沟的。
历史从来不会轻易的显露它的真实面貌。
物质性真实的实践困惑。
已经谈论多年的古建筑“修旧如旧,以存其新”究竟以何种程度为标准呢? 依然缺少量化的尺度。
是“化石”的思路,还是“蒙太奇”的拼贴、“历时情景性”地展现?对此,手法和计划的困惑依旧。
历史信息的真实如何认知?这也是本文试图探究诸多问题的核心:在背景错综复杂的保护对象面前,如何以辨证的建筑史观和特定的设计方法来化解矛盾,从而更好地在保护原则、历史情节和各方的实际利益诉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生活的真实性如何依附?真实性到底是生活内容还是物质环境呢?能否这样理解,真实性必然存在于合理性之中,变化又是生活的特征,那么合理性本身就必然“随时随地”随着生活而变化的,所以生活乃是真实性的最终注解。
那么,“真实”的标准岂不是变化的,又由谁来作公证的评判?由此,现实实践的立足点该何以为据呢?我们所谓的修复工作(restoration该如何开展?如何干预?如何所为?又如何所不为?困惑由此而生。
四.关于原真性的实践方法目前欧美国家进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8:(1修护与复原(Restoration(2内部改建(Conversion(3重塑核心(Stoning(4重建(Reconstruction(5增建(New-Construction以上五种方式在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中交互运用,体现在物态到信息的二个层面:一是物态景象层面上的原真。
对于历史建筑物保持物态的原真,首当提及威尼斯宪章所倡导的“最小干预原则”。
最少干预原则要求尽可能保持外观原样和构建形式,同时尽量采用当时的加工方法和传统工艺等。
这皆为物态层面上的原状对保护的要求,在我国保护实践中也经常被提及。
其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从历史遗产保护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意义上看,无论是“随旧”还是“修新”的处理手法,至少应尊重以下二条基本原则9:(1尊重原物(The Original是一项保护要求需要①最低限度的干预,②使用原材料,③替代材料与原材料相同,④新材料不致于造成破坏,⑤所有的干预活动都是“可逆的(Revenlble”,或基于“可撤消性(Reteatability”上的,⑥能用肉眼题。
为此1994年专门在日本古都奈良召开了国际性“关于原真性的奈良会议(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讨论形成了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Nara Documenton Authenticity》(简称《奈良文件》。
文件指出:原真性不应被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确凿有效,原真性的原则性就在于此5。
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均扎根于由各种历史遗产所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固有表现形式和手法之中,对此应给予充分的尊重6。
《奈良文件》中肯定并强调了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从会议的结果看,日本人取得了胜利。
反复强调原真性的多样标准,是在为“伪造”、“编纂”论开脱吗?其实从关注于历史遗迹的文化价值上看,西方早已有之的干预修复的做法,难道不是另一种物态层面上的“效忠”吗? 追溯1962年法国《马尔罗法》(历史街区保护法,恰恰纵容了伪造建筑“原型”的出现。
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正是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
三.关于原真性的标准、依据及其困惑现代国际检验原真性的标准主要参照美国的历史性场所的国家登录(National Register标准和操作办法执行。
美国国家登录的标准为7:在历史、建筑、考古、工程技术、及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场所(Location、设计(Design、周边环境(Setting、建筑材料(Materials、工艺技术(Workmanship、情感(Feeling、关联性(Association方面具有完整性的历史地段、古迹、建筑物、构筑物、环境构件(Objects。
检验历史遗产的原真性着眼于以上各因素的综合评价。
有关真实性的判断,必然是与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形态和设计、材料和物质实体、使用和功能、传统和技术、位置和布置、精神和感观,以及其他内外部因素,包括多样化的文化及其信仰体系的各方面都应该得到尊重以纳入考察。
尽管关于原真性的价值标准有着不同的解释,但至少存在这么一条共识:关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 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还是一条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核心原则。
由此对于原真性的依据,我们可以从涵盖物态到信息的四个价值标准来考察:(1 设计实体(原物、材料的原真性设计的真实性包含了构成建筑文化遗产诸种因素的综合,包括建筑形式、平面、空间、风格等。
这里的真实,需要体现当时有意识的决策过程,包括总体构思、空间组织、比例尺度、技术、装饰等方面。
建筑材料标识了在某一特定的时代以特定的范例和范式构成的文化遗产的物质因素。
威尼斯宪章要求历史不同部分的信息必须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与原真性是一对不能分离的概念。
实物的原真性主要体现在建造物建造的明显不同阶段及建筑在建成后由于使用和自然过程所留下的印记上,保护就是将其上所承载的历史沧桑的印记一并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