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完整word版)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简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也体现了该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遗物的价值,而有保护和收藏的行为,这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纪念和追寻,以及对逝去时代文化代表物品的珍异和欣赏。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埃及:遗产保护尝试借助外力
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保护理念。

(1)资金来源
保护古文物需要钱,但政府资金有限,文物部门就自己想办法筹钱。

几年前备受关注的金字塔考古直播,文物部门就将直播权卖给了电视机构,从而筹得了一大笔资金。

埃及人认为只依靠本国进行文物保护力量有限,应该不断探索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

努比亚遗址迁移工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该工程耗资3亿美元,埃及政府无力自行支付,因此求助于国际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多国专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保护该文化遗产的目的。

(2)主要内容、方法
一是“文化遗产是埃及的也是世界的”。

埃及文物古迹众多,伊斯兰开罗、阿布米奈遗址、努比亚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是保护意识提高,从娃娃抓起。

埃及政府一贯重视儿童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如创办儿童文物知识班,推出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并配以图片说明等。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为解决埃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士的困境,相关部门成立了考古挖掘和文物维修等的技术培训院校,并选派其中优秀者赴欧美学习。

(3)法规文件
《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
法国:政府、民众齐心保护老街区
在法国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世纪至16世纪建造的古街巷区,其中包括200余栋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

(1)资金来源
法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仅凭行政力量不足以覆盖文化遗产保护
的各个方面,因此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保护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法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这些民间组织如基金会、协会等,不仅是政府强有力的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活动营造出了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2)主要内容、方法
法国政府对专门规划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严格管制,花费30年的时间建立了5座卫星城,从旧城迁出数十万人口,并严格执行禁止在塞纳河边增添新建筑的条款。

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为了保护历史街区原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就连上个世纪的纺织厂及工人的住宅也被划定为历史景观而加以保护。

另外,政府为了减少古城区的交通流量,围绕老城区修建环路,限制居住在老城区以外的居民开车进城,并且大力兴修地下交通,努力保持古街道原貌。

不仅如此,法国民众也积极参与老街区的保护活动,他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自发组织展览、成立非营利性质的街区保护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保护老街区,呼吁更多民众加入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如今,保护历史古迹已经成了法国人的共识。

法国已经有了清晰的民居保护区和严格的保护民居的法规。

在法国还有一个以保护和修复古迹为宗旨的民间团体,叫“城墙联合会”,每年假期组织年轻人参加义务劳动,参与城墙、磨坊、教堂、古堡等文物建筑的清洁和修复工作。

(3)法规文件
《历史性建筑法案》《纪念物保护法》。

《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
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于1840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宪法。

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即《纪念物保护法》。

这部法律明确重申了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

1906年,又通过了第一部《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除建筑外,树木、瀑布、悬崖峭壁等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纳入到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

但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规则,基本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

10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已经包含了现行保护制度的基本内容。

在这部法律中,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力,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
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

同时,对现有遗产进行登记造册,重要者还要列入保护名录。

1941年,法国将1913年制定的《历史古迹法》中与地下出土文物有关的部分独立出来,单独制定了一部《考古发掘法》,从而为后来的考古发掘提供了法律支持。

此外,1962年通过的《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和在这一法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197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一同构成了法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法律防线。

这些法律法规在后来尽管经历过无数次修改,但其影响力一直辐射至今。

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以保护具有历史价值与美术价值的动产、不动产为宗旨。

1930年颁布的《景观保护法》的重心,在于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天然纪念物或在美术上、历史上、学术上、传说中、绘画上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1941年颁布的《考古发掘法》是在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它所强调的是对地下文物的保护。

197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是一部专门针对城市改造制定出来的文物保护法。

美国:文保部门向开发商说“不”
(1)资金来源
政府机构、私人基金会和公共机构董事
(2)主要内容、方法
国土、自然、绿色资源的保护一直是美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从19世纪的国家公园到现在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都被列入保护范围。

同时,政府鼓励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发展,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增加经济收入。

文物保护部门有权向任何开发商说“不”,凡涉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项目都需得到当地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的批准才能开工。

同时,联邦政府积极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助,还设立专款为颇具民族特色的印第安人提供文化传承教育。

另外,政府在税收上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施折扣、抵减额度等优惠政策。

在美国,常年设有一些感谢和鼓励文化遗产保护人士或组织的奖项,如纽约州公园、娱乐和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于1980年设立的历史文物保护奖,该奖项面向个人、组织、特区,每年评选一次。

(3)法规文件
1966年开始,美国国会当年通过了《国家历史文物保护法》。

1976年,美国成立了“保护历史文物基金会”,各州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一
些部落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指导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提供财政资助。

2003年3月,布什总统签署13287号法令,在全国开展“保护美国”活动,夫人劳拉出任名誉主席。

通过法令加强指导,支持相关部门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传播美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鼓励公民积极参与保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

日本:不断修改完善相关法律
(1)资金来源
在保护文化财产的过程中,除国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国家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甚至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出各方的权力与义务。

比如,日本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千万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传承活动,对于这种无形民俗文化财产的传承工作,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资助外,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也都给予一定程度的赞助。

这样强调社会群体在保护文化财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全民保护意识,培养了文化财查保护方面的人才。

(2)主要内容、方法
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日本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看作“国宝”,一旦经过政府的正式认定,无论是工艺技术的传承者还是表演技艺的传承者,都能获得国家专款资助。

此外,日本古城京都的政府还出台过一些保护文化遗产的“怪招”,规定凡是穿日本和服出门的女子,打车可享受9折优惠,购物享受9.5折优惠,可免费进入任何公园。

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将国家指定的文化财产划分为有形、无形、民俗、纪念物和传统建筑群落等五大类。

(3)法规文件
早在1897年,日本就颁布过《古寺庙保护法》,此后又颁布了《史迹、名胜、自然纪念物保护法》、《国宝保护法》。

1950年,日本政府将这3个法令综合为《文化遗产保护法》。

经过7次修改,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已经相对完善,确定了中央与地方协作的行政体制,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遗产所有人以及普通国民对保护文化遗产必须承担的责任。

历史城市保护的重要概念是:要保护的是一个特定的地区内的建筑物及其周围的全部环境,以及城市和地段内部的物质和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不是“整旧如新”而要“延年益寿”,更不搞“假古董”。


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保护的概念、法律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吸取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逐步做到政府与民众齐心保护,更要加强相关法律的的完善,做到全方位保护,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国的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