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酒与酒文化——川酒史话.
明清时期四川的酒
南宋末年,长达半个世纪的宋元战争,加上蒙古贵族的掠夺,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元代普遍实行禁酒,但因“川蜀地多岚瘴”,便对四川给以“弛禁酒”的优惠政策。
元代四川酒课7590锭20两,占全国酒课的第五位。
宋时的一些名酒如郫筒酒、鹅黄酒等在元代仍然享有盛名。
元代川籍大文学家虞集在他的诗作《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就留下了“赖
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的诗句。
明清时期是川酒发展的重要阶段,白酒生产工艺普遍推广,酿酒技术不断改进,川酒中
的众多名酒开始崭露头角。
明清时期,泸州酿酒业十分发达。
著名的泸州老窖,建成于明代中叶。
到清同治年间(1869年),温氏家族第九代传人温宣豫从泸州“舒聚源”酒坊买下十口陈年酒窖,随同后来陆续收购的“禄厚祥”、“富生荣”、“顺昌祥”,统称为“豫记永盛烧坊”,就酿制出了号称“三百年老窖”的曲酒。
据《泸县志·食货志》载:清末泸州“以高梁酿制者曰白烧,以高梁、小麦合酿者曰大曲。
清末白烧槽房六百余家,出口远销永宁及黔边各地……大曲槽房十余家,窖老者尤清冽,以温永盛、天成生为有名,远销川东北一带及省外。
”1958年,国家轻工部委托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对今日泸州曲酒厂一车间所在地——泸州南城营沟头整齐排列的陈年老窖窖龄进行考察论证。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老窖建成的时间当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泸州老窖池是我国酒文化的珍宝,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文物,因而赢得了“国宝窖池”之美称。
明代大诗人杨慎(升庵)对泸州美酒备加赞赏,曾写下了“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熏风坐午凉”、“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等佳句。
清乾隆年间,被称为“再世谪仙”的川籍著名诗人张问陶(船山)乘船出川路经泸州时,写下了不少吟咏泸州城、泸州人、泸州酒的诗
作,其中题为《泸州》的两首七绝曰: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
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江给客橙。
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
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
在我国名酒“五粮液”的产地宜宾,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酿酒的专业作坊——糟房。
当时较有名的糟坊是位于宜宾城北门顺河街的“温德丰”和“德盛福”。
“温德丰”生产的“杂粮酒”,是仿宋代名酒“荔枝绿”的酿制方法,以高梁、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混合酿制而成,成为酒中佳品。
据考证,明代宜宾酿出的“杂粮酒”,即为今日“五粮液”的
前身,其最老的窖池,已有400多年历史。
赤水河畔的川南古镇古蔺县二郎镇,属先秦时代“夜郎”的疆域。
2000年前,古夜郎人就已开始酿酒。
二郎镇地处川黔交通要道,与贵州名酒产地茅台隔赤水河相望,相隔不过几十里。
北宋年间,二郎镇一带酿出了优质大曲——“凤曲法酒”。
明代赤水河畔出现了酿酒的“回沙工艺”。
清代二郎镇已有大小酒坊、糟房20余家,酒师、酒工数以百计,除生产著名的“凤
曲法酒”外,还酿造各种曲酒、白酒、果酒和杂粮酒。
1904年,荣昌人邓惠川在二郎镇开办“絮志酒厂”,后改名“惠川糟房”。
他们学习茅台酒的酿造经验,在原“凤曲法酒”的基础上酿造出一种“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酱香型美酒,命名为“回沙郎酒”,这便是今日国家名酒——
郎酒的前身。
明清时期,绵竹酒业兴盛、往来商贾如云。
在酿酒作坊中,以朱、杨、白、赵四家最为著名。
清初,朱熠创办“开益”酿酒作坊,传至光绪年间,朱家后代将作坊改为“天益老号”。
不久前,考古工作者在绵竹市棋盘街发掘出一处酒坊遗址、即称为“天益老号”酒坊遗址。
遗址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碗、盘、碟、杯、壶等多种酒具。
经专家论证后认为,“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再现了从原料蒸煮、拌曲发酵到蒸馏取酒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白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流程。
遗址规模巨大(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工艺要素齐全,保存完好全国罕见,是继成都水井坊遗址和江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之后,我国酒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在清康熙年间,善长酿酒的绵竹人酿造的绵竹大曲就已誉满全川。
据《绵竹县志》载:“大曲酒,邑特产。
味醇香,色洁白,状若清露”,因而又称为“清露大曲”。
人称清代“蜀中第一诗人”的罗江人李调元,说自已“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
他在《函海》一书中,对绵竹大曲作了专门记述: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呕吐、除湿及山岚瘴气。
他晚年的一首《醉后作歌》诗,抒发了自己畅饮绵竹大曲后喜极而狂,童心大发的
情景:
不复序齿竞就坐,转瞬瓶罄空壶觞。
更有优伶解人意,歌声袅袅兼笙簧。
枯肠得酒高兴发,亦自起舞如巫娘。
群儿拍手父老笑,此翁无乃今之狂。
明清时期,成都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著名的工商都会之一,酿酒业自然十分发达。
考古工作者在成都水井街全兴酒厂内发掘出烧酒坊遗址,是我国经过科学发掘的“前店后坊”布局的明清时期酒坊遗址,被誉为“中国白酒第一坊”。
水井街酒坊遗址不但填补了中国白酒生产早期历史的文物空白,而且为川酒的连续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
水井街酒坊遗址考古发掘,曾荣获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表彰,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水井街,地处濯锦江畔,宋代就酿出了“锦江春酒”,明代这里也是酿酒重地。
清乾隆年间,王氏兄弟相中了这块酿酒的“风水宝地”,在此开设“福升全”烧酒坊,取“薛涛井”中之水,酿出了著名的“薛涛酒”。
一位名叫冯家吉的文人在《薛涛酒》一诗中咏道:“枇杷深处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
到底美人颜色好,造成佳酿最熏人。
”随着岁月的飞逝,“福升全”不断发展,资本日趋雄厚,便于清道光年间(1824年)在城内暑袜街寻得新址,建立新号,更名为“全兴成”。
“全兴成”继承“福升全”的优良传统,吸收当时成都众酒之长,对原有产品“薛涛酒”进行改造加工,终于创出新酿,统称为全兴酒。
这便是
今日国家名酒全兴大曲的来历。
清末简阳人傅崇矩(樵村)所著《成都通览》一书,留下了许多有关成都的酒乃至整个川酒的珍贵资料。
书中记载,清末成都的商会中,就包括盐酒帮和烧房帮,公所中则有酒坊公所。
关于成都的酒,记载尤详。
兹择要节录如下:(1)本地之酒:以北打金街之金谷园、东大街之八百春为著名。
(酒有)白老酒、毛酒、大曲酒、玉兰酒、香元酒、玫瑰酒、烧酒、竹叶青、老酒、桂花酒、百花酒、荫酒、葡萄酒、家常酒、青果酒。
(2)外来之酒:渝酒、
仿绍、绍酒、花雕酒、眉州酒、嘉定酒、泸州酒、内江烧酒、白沙烧酒、绵竹大曲、潞酒、陕西大曲酒、茅台酒。
此外,尚有玫瑰香酒、兰花香酒、东洋消湿、西洋消湿、卫生消湿、虎骨药酒、花果香酒、百花香酒、青果香酒、佛手香酒、安花香酒、玉兰香酒、桂元香酒、香椽香酒、桂花香酒、香花玉露、西潞花酒、径南大曲。
(3)成都之酒坊:凡496家,有烧酒、大曲酒、红毛酒,地均不宽敞。
下酒之菜以花生、瓜子、豆腐干为大宗,余系炙卤肉
品,随意可买,其价不定。
除此之外,清代眉州的“玻璃春”、邛州的“文君酒”也颇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