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ppt课件
腹股沟疝 (Inguinal hernia)
沈定丰
-
1
§ 疝(hernia)——任何脏器或组织离 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 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间 隙进入另一部位。
-
2
-
3
腹壁疝示意图
腹壁疝
-
4
腹壁疝示意图
切口疝 •
•
-
5
腹壁疝示意图
脐疝 • •
-
6
病因
b
1.腹壁强度降低 2 腹内压力增高
-
.精索静脉曲张 3.淋巴结、脂肪瘤等 4 . 隐睾 5.腰大肌冷脓疡 6.急性肠梗阻
-
31
直疝(Direct hernia)
b 定义:腹内脏器自腹股沟内侧部 分的腹壁弱点(Hesselbach 三角区)脱出形成的疝。
-
32
腹股沟疝示意图
腹股沟直疝 •
•
-
33
病因和症状
-
34
鉴别诊断主要与斜疝区别
年龄 途径 外形 疝块 内环 与疝 关系 与腹 a关系 机会
斜疝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在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a脉外侧 较多
直疝
多见于老年 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
26
直疝三角 (Hesselbach三角)
腹股沟区疝好发原因与生理保护作用的存在。
-
27
斜疝 (Indirect hernia)
2 定义: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 管的内环,沿着腹股沟管斜 行而自其外环脱出的疝。
-
28
腹股沟疝示意图
腹股沟斜疝
-
29
病因: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类 症状:腹股沟部出现肿块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a内侧 极少
-
35
股疝(Femoral hernia)
b 定义:凡腹腔内或盆腔的脏器通 过股环脱出至股管中,或者穿过 股管脱出至大腿内侧皮下者。
-
36
腹股沟疝示意图
股疝 • •
-
37
病因与解剖
-
38
症状特点
1.一般位于大腿内侧、腹股沟 韧带之下半球形
2.极少移动咳嗽冲动不明显
-
43
手术分三大类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传统疝修补术: (1) Ferguson法 (2) Bassini法 (3) Halsted法 (4) McVay法 ⑸ Shouldice法
§无张力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44
-
45
嵌顿性和绞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 紧急手术 防止疝内容坏死,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绞痄性疝的内容物之坏死,更需手术 做好术前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补液等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外斜肌 腹股沟韧带
外环 股动静脉
-
15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精索 股动静脉
-
16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内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内环
精索结构
睾丸动静脉&输精管
-
17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横肌 腹直肌 腹股沟管后壁 联合肌腱弓 耻骨结节 截断的精索
-
18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横肌 腹直肌 腹股沟管后壁 联合肌腱弓 耻骨结节 截断的精索
b
-
48
3. 全身情况允许行一期肠切除吻合 全身情况差,则行肠管外置,近 端插管解除梗阻 , 7-14日后,情况 好转后再行肠切吻合术
-
49
术中注意
1 . 警惕逆行性嵌顿 2 . 不可将生命内可疑肠段送回腹腔以图侥幸 3 . 对于疑肠管绞痄但术中打开疝囊时之回纳
者,必须仔细探查肠段,必要时探腹行肠 切者,仅行高位结扎,不宜作疝修补术
-
7
病解
b
1.疝环 2 疝囊 3.疝内容 4. 疝外被盖
-
8
临床分类
1.易复性 2.难复性 3.嵌顿性 4.绞窄性
-
9
肠管壁疝(Richter) 里脱氏疝(Littre) 小肠憩室 逆行性嵌顿
-
10
-
11
腹股沟部分解剖
皮肤
-
12
腹股沟部分解剖
皮下脂肪
-
13
腹股沟部分解剖
浅筋膜
-
14
-
46
2 . 手术的主要关键 正确判断疝内容的生命力
⑴ 有无蠕动 ⑵ 相应系膜内有无动脉搏动 ⑶ 颜色 (紫黑色)光泽、弹性
-
47
先解除疝环压迫可根部注射0.5%普鲁 卡因60-80ml,注射系膜根部,温热 等渗盐水覆盖肠段,或该肠管暂时送 腹腔10-20 ‘观察,如红色、肠蠕动、 肠系膜内A 搏动
-
19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膜前脂肪 腹部下动静脉断端 股管
-
20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膜
-
21
腹股沟部分解剖
腹膜 肠管 大网膜
-
22
腹股沟部分解剖
-
23
腹外斜肌 (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 外环)
-
24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联合肌腱) 腹横筋膜(内环,凹间韧带)
-
25
腹股沟疝区解剖 (四壁二口)
3.不易回纳易绞窄嵌顿
-
39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斜疝 2.脂肪瘤 3.淋巴结 4.大隐静脉结节样膨大 5.髂腰部冷脓肿
-
40
治疗
-
41
非手术治疗
嵌顿手法复位适应证: 1.疝块大、病史长、缺损大 2.时间短 3.年老体衰或伴有其它严重疾病
-
42
手术疗法
疝修补禁忌证 1 . 严重疾患 2. 腹内压增高因素未消除 3. 局部皮肤感染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