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一课。
两宋时期是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这种文明也反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其特征就是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社会生活都丰富多彩。
宋代的习俗承前启后,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宋代城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习俗多姿多彩,呈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习俗在城市生活孕育之下的新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本课紧承上课两宋经济从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乡村生活、城市风貌三个方面来介绍宋代的社会生活。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渐增浓,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今年的清明节是我们国家首次确定下来的法定假日,学生休息了三天的小长假,很容易激发他们探寻今天传统节日的风俗与宋代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之间的关系。
因此,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历史教材中的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体上看社会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标准: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属于识记层次。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了解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科书,教师引导,了解宋代社会主要阶层士农工商的社会生活状况;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有关史料,了解宋代的乡村生活和市民风貌,学生初步懂得获得历史信息的多种途径。
通过小组交流,介绍自己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并用宋代主要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做比较,找出异同点,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
四、重点难点分析:与本课教学内容类似的历史问题,在以前各版中学历史教材中均没有出现过,属于全新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生活史的范畴。
在这一课中,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标准来衡量。
本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要阶层方面,包括士农工商,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在当时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才为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乡村生活和城市风貌两项内容。
物质生活作为人和社会基础性的需求,在教材中所占的篇幅稍多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更强调一些;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容,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宋代社会乡村生活、市民风貌,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以视为重点内容。
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五、学法教法选择:1、初一学生对古代历史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都非常感兴趣,很想了解古代人民的节日活动、城乡生活,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在教法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并且设置与学生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问题,初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2、本课中,有关于宋代社会风貌的各个方面,很难说哪个是重点,哪个是非重点,但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我选的是春节和清明节,这两个方面足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在讲述新课之前,我想了解一些情况。
大家知道今年的四月四日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吗?[学生活动]:清明节。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同学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咱们家乡在过清明节的时候有什么习俗?[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同学们所说的清明节的习俗,如扫墓、踏青其实在宋代已经有了。
过节仅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体现在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板书: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里提及到一个名词:社会生活,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含义的?[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社会生活包罗万象,是一个整体,包含人类全部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今天,我们从宋代社会的主要阶层和城乡风貌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先来了解宋代的社会结构。
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这些人占有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物质上过着荣华富贵生活,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们还能看到类似我们现在报纸的邸报和披露朝廷内幕和真相的小报。
这些人毕竟是社会的少数,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想一想,在宋代的人口结构中,什么人占有大多数呢?[学生活动]:农民。
[教师活动]:农民是指种地为生的农户。
宋代的农民根据占有土地的多少分为三种类型。
自耕农、半自耕农、佃户。
拥有少量田产的是自耕农有少量的土地、农具、耕牛等,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半自耕农有土地但日子比较艰难。
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生产资料,可以过着自给自足或维持温饱的生活;无地的农民称为佃户或客户,承租地主的土地,基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佃农交完地租后可以自由离开原来的地主,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农,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
由于,宋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除了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外,在城市、集镇里出现了不少官营或私营的手工业作坊,这样就出现了工这个阶层。
工指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他们依据所从事的职业分成不同的行,每行推选出行首,一般由行首出面揽活,他们受雇一天即付一天工资,人身相对自由。
我国的古代社会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但是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71页小子文部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参加科举考试,与官员、皇亲联姻)得出结论: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
[教师活动]说到科举考试,我们就来说说宋代的一个特殊阶层:士士就是读书人。
出身贫寒或中小地主家庭,是有知识、有文化而未取得官职的人。
在这四个阶层中士的地位最高,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为什么士在宋代会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
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旦进入官僚阶层,就可以俸禄丰厚,生活优裕。
这就是士为什么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原因。
教师小结:出示多媒体资料,梳理这一小节的知识结构。
宋代各阶层在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各行各业的人们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从而推动了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享受精神生活。
因为宋代的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我们先去农村,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宋朝民间的传统节日很多,最受重视的是哪3个?[学生活动] :元旦、寒食、冬至。
[教师活动] 下面我们看一段材料:指导学生看本课的材料阅读“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吴自牧:《梦粱录》《梦梁录》中所记载的宋朝人所过的元旦就是我们现在的什么节日?[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找到有效的历史信息。
[教师活动]:宋代的百姓过元旦的时候有哪些习俗呢?[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从书中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各种方法。
[教师活动]:我们现在过春节除了保留有宋代的一些风俗习惯之外,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活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比较学习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说到看春节联欢晚会,发短信、打电话和通过网络拜年等等。
[教师活动]:这些说明时代的发展,节日的习俗也在变化。
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它的节日的内涵更丰富了。
例如,今年南方的雪灾,使广州等地的很多人被困在火车站而无法回家过年,但是路途再远,困难再多,也阻挡不了回家过年的步伐。
我们现在过春节其实不在乎吃什么,穿什么,更多地是体会与亲人相聚所带来的浓浓的亲情。
同时,海内外的华人也欢庆春节,现在我们与台湾每到春节的时候包机在增加,节日成了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感情的文化纽带。
在宋代还有倍受重视的寒食节。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哪位同学能讲一讲寒食节的来历?[学生活动]:略[教师活动]因为寒食节的最后一天是清明节,所以逐渐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了。
今年的清明节是我们国家首次确定下来的法定假日,另外首次确定下来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同学说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把这些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形成共识。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完善。
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人们过好传统节日,从精神到心理得到满足,节日遗产才能传承下去,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脉的最好保护。
宋代的百姓在节日和农闲时还有什么文化活动呢?[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72页小子文部分,听书、看戏、游乐等文化活动。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会看到宋代乡村传统节日多姿多彩,文化活动方式多样。
宋代的城市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除了过乡村的这些传统节日而外,还有哪些独特的风貌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前后四人结合教材,讨论宋代城市有哪些独特的风貌。
[学生活动]: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出宋代城市的三个主要风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
(1)规模大,人口多11世纪的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同时,还是最具现代意义的城市。
宋朝之前,居住区和商业区是泾渭分明的。
北宋的东京基本同现在城市一样,住宅和商业错落交替,临街店面生意兴隆,人来人往,商业气氛呢个十分浓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后期,东京汴梁的城市人口已经150万---250万之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诚为“骇人听闻”的数字。
与之相比,在亚洲,但是高句丽的首都也就只能容纳20万人左右,西亚的巴格达是一处大贸易的转运中心,不过30万人,至于欧洲,当时根本没有超过10万人的城市。
(2)政府对城镇居民的管理。
将居民编为坊郭户,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
(3)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蹴鞠。
多媒体出示有关图片,并与今天中国足球和大连足球城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要为祖国体育事业作贡献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绘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位马夫。
”由此可见,宋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准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