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读后感10篇《钟鼓楼》是一本由刘心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钟鼓楼》读后感(一):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记忆作为一个岁数不大不小的老北京,八十年代的婚礼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是书中的很多生活片段,场景,话语,还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那时的北京正在蓬勃的发展,社会健康而稳定,人们简单而快乐。
尤其书中描写的人物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感觉更象一部话剧,我仿佛能看到舞台上老北京的背景,老北京的生活,老北京的人们……书非常的有意思,相信很多50岁以上的人看,都会勾起往昔记忆的!《钟鼓楼》读后感(二):平凡人物间的不平凡情感老北京,大杂院。
包罗万象,融汇众生。
从老薛家娶媳妇到百年间历史的穿插,归结于时间的圆形,定点于钟鼓楼的喜乐。
每个人生活都不易,深陷生存,邻里,婆媳,妯娌,夫妻这些些小的矛盾之中,更是被覆在那些隐秘而强大情感之中。
张秀藻的暗恋如此,荀大爷的叹息如此,詹丽颖的狂骂如此,瞻台的烦忧亦如此。
好在生活并不完全如此。
话语和隐忍亦可安慰彼此。
新媳妇在大伯子的宽慰下安稳;路喜纯在隐忍中成全了薛家,也成全了自己;庞其杉在张奇林的用心下突破了自己;梁福民和郝玉兰在薛家和一干邻居真诚下感到自己的自私;孟昭英在体会中忍下了婆婆的责难,让劳碌的婆婆心里有些安慰……这些情感虽煎熬着我们,但更多的是人生的美好。
《钟鼓楼》读后感(三):一场闹心的婚礼一开始,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录。
每个目录都有小标题,引人入胜。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讲的是一天内的事情的书,一开始还奇怪,怎样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写成300多页的文字,看了之后发现插叙补叙成了主流,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但是不叙述又让读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奖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儿很纯正,心理描写传神,让我这个九零后穿越到了那个不平静的80年代。
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让人没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时候,有点丧失兴趣,因为描写繁琐的缘故,或许因为这个故事注定没有结局的缘故,抑或是编排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缘故,总之我是撑着看完最后一页,也只能得出个描绘了北京市民生活大杂烩的结论,没有太多的感慨。
时代已经到了现在的21世纪,和当初钟鼓楼下四合院的生活差别太大了,看这本书对于当代意义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复古怀旧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钟鼓楼》读后感(四):抓不住主线的平淡小说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回到家无所事事,想着不能这么荒废了这个暑假,应该留下一些值得以后回忆的调调。
找来找去决定读刘心武的《钟鼓楼》,可能对我的吸引力主要是茅盾文学奖的标签。
整篇小说读下来感觉是抓不住故事的主线,空洞无物,不知其所以然。
故事以薛大娘的小儿子办婚礼开始,对时间的讨论结束。
主体就是北京钟鼓楼附近胡同中一个四合院中9户人家在1982年12.12这一天的生活,对四合院中的人和事进行回忆展开整个故事。
本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几家人,就因为住在同一个四合院中,就被生拉硬拽的牵扯到一起,对几代人进行铺展开来的回忆就成了长篇小说。
可能是我没有经历那个时代,无法产生共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平淡无奇的故事,没有吸引我的地方。
自我感觉不推荐,但形式还是挺新鲜的。
《钟鼓楼》读后感(五):钟鼓楼宝宝还在医院,虽说时间充裕,但是精神不在读书上,反省,最近读书不给力,一个原因是孩子分了心,一个原因是最近看的书都不咋地。
很多的故事,无法一一记录,记录一些我还记得住的吧,毕竟生个孩子傻三年。
婉三次结婚发表文章,新型的婚姻价值观,国家公务人员从中贪欲房子,却因为体系无法被发现,新娘结婚不为了爱情,听到雷达表丢失便不愿意嫁人,唱戏的因为矛盾挽回两位谈音乐的,因为搭档的原因老公吃醋,四合院里的家家户户一同用水,因为别家用多的原因各家都心怀鬼胎,农村姑娘和城里姑娘的交谈,因为嫉妒心和虚荣心和炫耀心,戛然而止到电脑这个谈话上,一位大娘为了得到大家的同情,假装有个儿子没有了,最后被发现仍然没有反悔,还是一如既往的塑造在大家心中美好的形象,自欺欺人,大嫂深受婆媳关系的苦恼,一言不发,又因为新媳妇的重视让她内心不公平,新社会来临涌出许多的文学家,为找到过去的稿子又讽刺了朋友一翻,姚向东不学无术偷走雷达表,旬师傅之前答应战友结娃娃亲,而儿子已经有心意的女人,无法面对前来投奔的女孩很多很多很多《钟鼓楼》读后感(六):一个杯子可以看世界.钟鼓楼高高地屹立在京城北面鼓楼在前,红墙灰瓦;钟楼在后,灰墙黑瓦……小说是描绘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生活,讲述了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12个小时里发生的故事。
我常常在想,世界是不是围绕我在转的,比如正在上课的老师,同学正在上网玩游戏,正在卖菜的小贩,家人和亲戚正在吃饭……我总是觉得所有的在我熟悉范围内的人的行为事迹都是我在牵引描述着,以我的角度。
我总想着,他人是否也是觉得我或旁人的言语行为也是由他来叙述发展的。
都觉得自己才是主角。
每次看小说的时候,以第一人称写的只有那些个主角,所有的故事就此展开;以第三人称写的只有那些个主角,所有的故事就此展开。
这本书整本只写了12个小时的人物,却也能成一段历史,书的每个时辰都要出场一位或几位人物,每个人物都要牵出一段故事感慨,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个时辰出场的每个人都是主角。
书中都是北京的小人物,小人物在历史中就是沙粒,风吹就吹过了,没有人会注意…但也就是这些个小人物的世界成就你我的生活,我们的悲欢喜乐都是那样。
我觉得这本书的目录是我看过的书里最有滋味的目录。
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称赞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
《钟鼓楼》读后感(七):随性而写时间好似一个圆,又好似一条直线。
若为圆,兜兜转转一大圈,起点便是终点;若为直线,看不到开始也看不到结束,一路走一路赏,魂归自然,人,也不过是这条未知路上的风景而已。
跨越100年的时间,将前世与今生相联系,连接了鼓楼与钟楼的这百年沧桑,连接了这街巷中的百态人生。
20世纪80年代,北京小市民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错综复杂的旧街区,鳞次栉比的新大楼,在80年代的北京城里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与旧的对立,旧礼教在每一个老北京人的身上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潮流的冲击将他们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将他们带到了与过去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面。
小说以薛家的婚礼为主线,讲述了北京城里一家四合院在二十四小时里发生的事情。
通过对每个人物纵向历史的回忆与阐述,反映了每个人物各自不同的命运与性格。
时间记录着历史也记录着人生,从解放后的短暂繁荣,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退后,再到最后改革开放的新潮流,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故事。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命运,回顾自己这几十年的时间,起起落落,跌宕浮沉。
没有所谓的永远一帆风顺,即使被时代所惯养的新生骄子,在人生路上也免不了受挫、受阻。
一味祈求平稳的薛大妈却在儿子的婚礼上被事事添堵;终究上不了红案的路喜纯经他人指点,不但有了高超的厨艺并且还学着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无法平衡的詹台智珠与丈夫矛盾重重,在事业上也困惑不已;正直的张局长尽管追崇精确的时间,但也愿意接受新鲜的技术;几起几落的热心人詹丽颖因为粗劣的性格被人非议,却依然不懂察言观色......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性格与特色,在社会的这个大圈中,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姿百态的人与物,生活才得以乐趣与完整。
时代塑造了一批人,同样地也迫害了一批人。
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一批人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最终跌入谷底。
容不得一丝犹豫、半点反抗,没错的人被无情地扣上帽子,被批斗,被殴打。
被时代所迫害、所震慑的人在新时代又找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享受、平凡、踏实、勾结、前进......人性的本真,即使社会在改变,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很难随着时代改变,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怎样融入这个时代,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还是被这个时代所遗弃。
每一段路程都是人生的沉淀和积累,有的人的一生永远背负在父母的阴影下,父母低贱的社会地位成为了他人茶余饭后的议论点,然而当真正经历了,看淡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发现,再低的社会地位,他们依然是自己的父母,无条件的爱着自己,保护着自己。
他们,永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养育之情终无以回报。
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新时代潮流的激荡之下,他们聪明、有能力、有野心,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改变自己,摒弃传统守旧的糟粕。
然而新与旧两相却产生着抗衡,80年代的中国新时代的浪潮终究没有覆盖全国,有些地方依然闭塞守旧。
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思想的人,当他们聚在一起时,可能产生交集也同样的会产生碰撞和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与农村城市文化的差异,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大背景的差异。
有的人的一生兢兢业业却依然碌碌无为,不是时代没有提供他们进取的条件,而是他们懦弱的性格阻碍了他们去争取,去改变。
看着和自己水平相差无几的人以遥遥地超越了自己,而自己几十年过去了还依然站在原点,究竟应该怪这个时代变得太快?还是怪自己没有转变?两者都有。
中庸之道虽为好,但是,一味地中庸,终究会成为自己路上的绊脚石。
过了一辈子却又后悔了一辈子。
时间,依然继续走着,没有后退,只有前进。
有的时间精准,有的时间模糊,持有精准时间的人,将自己的一生看成了机械,不容偏差的活着;持有模糊时间的人,一生有欢喜,有悲愁,有浑浑噩噩,也有潇洒一世。
有的人注定是时代的牺牲者,是快速发展时代下的悲情者,而有的人注定是时代的佼佼者,是引领未来的开拓者。
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被人接受演变为被人唾弃,有的人的社会地位也从高处跌落到了深谷。
整本小说记录了北京市民的性格,北京市井的文化和风俗以及北京的人文地理。
作者有些章节的语言非常的风趣,以现实主义为基点,写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生,写出了时代对人的影响,也写出了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小说中不乏有反讽的意味。
最后的结局又好似回到原点,作者并没有给出书中人物未来人生的答案,而是由读者自己思考,或喜或忧,都由自己决定,自己经历。
《钟鼓楼》读后感(八):我的钟鼓楼我对这本书的评价,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为它描写的就是我自己当年的生活环境。
我看过的现实题材国产小说多描写乡村生活,能够写出我这种“小市民”身边事的作品,尤其难得。
住在二环里在如今看来是多么“富贵”的事?和自己的父辈读同一所小学很不可思议吧?如今举世文明的南锣鼓巷竟是当年小学冬季长跑的路线是否让人羡慕?是的,“城里”的生活已经离现在的北京人远去了,感谢《钟鼓楼》带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
没错,我不仅住在钟鼓楼下,而且同样身处书中描绘的大杂院,只是比书中的时间晚上几年,院里也没有那么多“有出息”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