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二、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景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写景的句子。
教学方法
多媒体、提问式朗读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们都知道五月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其中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曾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也曾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可见泰山的高峻雄奇。
那么我们就走进姚乃的〈〈登泰山记〉〉,一起领略泰山的雄姿。
二、介绍泰山
1、指出泰山在祖国的位置
2、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
泰山风光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三、泰山部分景点介绍
四、作者介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每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板书:交代泰山位置---- 记叙登山过程----- 描绘日---- 返记人文景观 ---- 补写自然景观
2、教师总结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六、精彩片段分析
1、分析第二段
a第二段详写登山过程,说出登山路线。
由南麓----入中谷----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b请用一个字体现途中景象
(险)体现在:崖限当道,世谓天门
雾重冰坚,冰滑难攀
c本段那些句子写山顶所见景物,它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山巅景象: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由上到下,由远到近)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d这些句子写景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特点?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
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e图片展示
七、分析第三段
1、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了什么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2、图示(反映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
3、本段重点是写日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描写吗?先写什么?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明确:他先写风雪和云。
先写“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风雪交加,云雾弥漫,这是作者的所见所感。
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
如此环境,仍端坐不动静待日出,可见观日心情之迫切。
更重要的是写所见,向亭东,自足下以至无穷远处,一片漫漫云海,云中依稀可见几十个白颜色像樗蒲一样的东西,那是隐藏在云雾中的山峦,在天的尽头,现出一片云烟,颜色有些异样。
不久,就变幻成五彩。
视角由近到远,由静而动,层次清楚,极富感染力。
4、作者为何用“稍见”一词?“山若樗蒲”的比喻有何妙处?
明确:“稍见”一词极为准确。
因作者是写登高远望,又是在风雪弥漫之中,远处景观只能依稀、模糊地看到。
“山若樗蒲”一句,把拔地参天的山峰比作樗蒲,正反衬出作者立足点之高,胸怀之高。
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到。
5、“一线异色”为何只是“一线”?“须臾成五采”一句中“成”有何妙处?
明确:“一线”一词正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天边稍有变化,就敏锐地捕捉到那天地相接出的一抹色彩。
如此细微的变化,作者却迅速地捕捉到,足证其艺术观察力之高。
由“一线”而“五彩”斑斓,作者运用一“成”字,极有动感。
如果说云雾中的山峰是一副静态图,那么,这里,就是一副动态图了。
以静衬动,更显出富有感染力的动态美。
6、对“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进行分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绛皓驳色”是就色彩而言,”而皆若偻“是就情态而言,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八、分析四、五两段
1、介绍人文景观增加泰山的文化内涵,(岱祠、碧霞元君祠、道中石刻、)
2、图片展示
3、第五段介绍自景观,特点为: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数里内无树。
九、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