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练习第一章复习题:1、已知:H 2(g)+ O 2(g)=H 2O(g), 反应过程中 能量变化如图。
问:(1)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ab c (2)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H 大于0还是小于0?a .破坏1molH 2和1/2mol O 2中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b .由2mol H 和1mol O 形成1mol H 2O (g )所放出的能量c .反应热 (2)放热 小于2、已知H-H 键键能(断裂时吸收或生成时释放的能量)为436 kJ·mol -1,H-N 键键能为391 kJ·mol -1,根据化学方程式:N 2(g )+3H 2(g )=2NH 3(g ); ΔH=-92.4kJ·mol -1。
则N≡N 键的键能是 ( ) A .431kJ/mol B .946kJ/mol C .649kJ/mol D .896kJ/mol3、已知2H 2(g )+O 2(g )===2H 2O (l );ΔH=-569.6 kJ·mol -1,2H 2O (g )===2H 2(g )+O 2(g );ΔH=+482.1 kJ·mol -1。
则液态H 2O 变为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 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 2(g)===CO 2(g);△H 1 C(s)+O 2(g)===CO(g);△H 2 ②S(s)+O 2(g)===SO 2(g);△H 3 S(g)+O 2(g)===SO 2(g);△H 4③H 2(g)+O 2(g)===H 2O(l);△H 5 2H 2(g)+O 2(g)===2H 2O(l);△H 6④CaCO 3(s)===CaO(s)+CO 2(g);△H 7 CaO(s)+H 2O(l)===Ca(OH)2(s);△H 8 A .① B .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B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水,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C .燃烧热或中和热是反应热的种类之一D .在稀溶液中,1 mol CH 3COOH 和1 mol NaOH 完全中和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 )+ OH - (aq) == H 2O(l) △H= -57.3KJ/mol ,向1L 0.5mol/L 的NaOH 溶液中加入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则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ΔH 1、ΔH 2、ΔH 3的关系正确的是( )H 22121A .ΔH 1﹥ΔH 2﹥ΔH 3B .ΔH 1﹤ΔH 3﹤ΔH 2C .ΔH 2﹥ΔH 1﹥ΔH 3D .ΔH 1﹥ΔH 3﹥ΔH 2 7、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①CH 3COOH(l)+2O 2(g)=2CO 2(g)+2H 2O(l) ΔH 1=-870.3kJ/mol ②C(s)+O 2(g)=CO 2(g) ΔH 2=-393.5kJ/mol ③H 2(g)+1/2O 2(g)=H 2O(l) ΔH 3=-285.8kJ/mol 则:2C(s)+O 2(g)+2 H 2(g)=CH 3COOH(l) ΔH = ___-488.3kJ/mol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题:一、(一)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1)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2)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或普通分子转化成活化分子所需要的能量)。
右图中的E1是反应的活化能,E1-E2是反应热。
活化能越小,普通分子就越容易变成活化分子普通分子+活化能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大小虽然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但是却对这个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不产生任何影响。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物质本身的属性2、 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1) 浓度: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个数,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慢)。
(2) 压强:只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固体或液体收到压强的影响很小。
增大压强(减小容器体积)相当于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减小压强(增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① 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各物质浓度不变,速率不改变。
② 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体积增大,各物质浓度减小,速率减慢。
(3) 温度: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反应速率加快。
(4) 催化剂:催化剂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练习1】 把稀硫酸倒在亚硫酸钠粉末上,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加快的是( )A.增大亚硫酸钠粉末的量B.硫酸浓度增大一倍,用量减少到原来的1/2C.硫酸浓度不变,用量增大一倍D.使反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 2. 反应C (S )+H 2O (g )CO (g )+H 2(g )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增加C 的量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 2使体系压强增大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 2使容器体积增大 3.下列说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体系体积减小,可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因而反应速率增大活化去活化B.升高温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因而反应速率增大C.有效碰撞一定在活化分子之间,活化分子之间发生的碰撞一定为有效碰撞D.加入适宜的催化剂,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大大增加,从而成千上万倍地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4.用纯净的CaCO3与稀HCl反应制CO2,实验过程记录如右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OE段表示反应速率最快B.EF段表示反应速率最快,收集的CO2最多C.FG段表示收集的CO2最多D.OG段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速率逐渐增快5.某化学反应2A 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min)。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填>、=、<),且C3 1.0mol/L (填>、=、<)(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理由是答案:(1)0.03(2)0.1;催化剂(3)>;>(4)吸热;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6、4mL 0.01mol/L KMnO4和2mL 0.1mol/L H2C2O4混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
用仪器测得反应过程混合溶液中的C(MnO4-)与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右图①t1~t2时间段的实验现象是②分析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可能的原因是:③设计简单实验验证②的分析,可供选择的试剂:0.01mol/L KMnO4、0.1mol/L H2C2O4、0.2mol/L H2C2O4、MnSO4(s)反应温度:25℃、50℃实验1实验2加入试剂4mL 0.01mol/L KMnO42mL 0.1mol/L H2C2O4①反应温度②③现象记录记录溶液颜色开始变浅和完全褪色的时间7、某实验小组以H2O2分解为例,研究浓度、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常温下按照如下方案完成实验。
实验编号反应物催化剂①10mL2% H2O2溶液无②10mL5% H2O2溶液无③10mL5% H2O2溶液1mL0.1mol·L-1FeCl3溶液④10mL5% H2O2溶液+少量HCl溶液1mL0.1mol·L-1FeCl3溶液⑤10mL5% H2O2溶液+少量NaOH溶液1mL0.1mol·L-1FeCl3溶液(1)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 。
(2)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实验时由于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无法得出结论。
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H2O2稳定,不易分解。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你对原实验方案的改进是。
(4)实验③、④、⑤中,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
分析上图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1)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2)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入同一热水浴中)(3)碱性环境能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慢H2O2分解的速率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一)、可逆反应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注意:①正反应和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②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反应物、生成物共同存在。
③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 ”连接而不用“===”号。
(二)、化学平衡的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它是可逆反应达到的最大限度。
主要判断标志:(1)同种物质v(正)= v(逆) ≠0;不同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2)反应过程中处于变化的量保持不变了即是平衡状态【练习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由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18O存在于()A、只存在于氧气中B、只存在于O2和SO3中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D、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 2Z(g),已知X2、Y2、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A. Z为0.3mol/L B. Y2为0.4mol/L C. X2为0.2mol/L D. Z为0.4mol/L3、(双选)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C.单位时间生成B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相等(数值)D.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2n molC4、(双选)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 2NH3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5、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气)+Q(气) R(气)+S(气) ,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B . 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 . 反应容器内P、Q、R、S共存D . 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6、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 A(固)+3B(气)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D.气体的颜色三、勒夏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内容: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原理,又称之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