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2012——2013学年
第1 学期
课程编码051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姓名张淼宇
学号201204313004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彭珂
教师所属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成绩
当前,“法”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主动依法保障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归结于中国的司法体系不断地完善,二则依赖于现代传媒为法律的传播提供的有力保障。

例如现在最受大家欢迎,被誉为“饭后法律茶点”的《今日说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一个小故事,吸收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方向。

常年浸润于这样的法律知识传播氛围中,受众们的法律知识可见一斑。

再加上国内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条件的提高,法律知识讲授的范围亦不断扩大,各种媒介都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传递着法律信息,法律信息填充着我们生存的每个时空,宛如空气般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纵观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漏和有待完善之处。

首先,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活熊取胆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漏洞。

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早有针对动物的保护法实施,但我国还面临有案件却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致使公民行为准则出现不一致性;其次,通过城市治安案件中看出中国的法制进程虽然稳步有序的提升,但影响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边缘人士,如农村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不到或者不理解法律条文;此外在一份来自百度文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

所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现状,我用分类方法研究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手段。

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中却存在共性,藉此,针对不同人群体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

首先,我将传播对象做了如下分类: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适大众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期,在此阶段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尤其重要。

对于所受教育条件和质量好的青少年来说,应力求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法制观念的介绍和加强道德建设,正如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接受高质量教育不甚现实,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普及法律的精神和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涯和社会角色的交汇点,正在完成“社会人”的转型过渡,
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加大学生的法制参与积极性;还有,大学生多处于可支配时间饱和期,日常生活中常可接触到各种法律案件的新闻,所以,多收看此类新闻可以零散的收集法律常识。

农民的信息来源方式单一且低效,基本上只有通过电视(边远地区不排除口口相传和广播的可能性)渠道了解外界信息,加之文化程度的不足,使得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

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

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

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来解决的。

针对此,首先应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水平,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加大村干部等基层干部的法律学习进修机会;其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组织法制办派专人定期下乡或上访集中区进行法制教育或法律调停;再次,配合开发针对农民群体等弱势群体的法制节目,细致地设置观众群,如央视农业频道的《法律编辑部》就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个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电视媒介平台;最后,从长期看,应继续加快城镇化的脚步。

对于在城镇生活的普通大众来说,获得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法制宣传的渠道也千变万化,所以,我将从电视、互联网、法律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平面媒体等角度详细说明宣传的方法。

首当其冲的是最为基础也是受众率最高的电视传播。

现代的法律节目形式莫可指数,如法制新闻栏目(集中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普法道德类电视剧场(中央二套的《经济与法》)、判案竞猜类节目(浙江电视台的《大侦探西门》和《今日说法暑期版——请你来断案》)、具有服务性和互动性的天津卫视的庭审现场等。

然而传播不应该止步于短短几期节目,我们可以开发与法制建设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或者直接在现有的娱乐节目中植入法律元素,如可在综合频道的《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情景表演中,编入法律案件等;在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中穿插法律知识的问答等等。

除了电视媒体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种快捷的渠道及时发布最新的法律信息,如新颁布的法律文件、新公布的案件审判结果等。

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开拓网络庭审
直播、互动讨论等新产品形态。

一些社会团体,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行业已经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网站,为人们提供法律咨询、进行答疑解惑。

此外法律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建设。

法律数字图书馆的共享性、规模性、可扩展性是传统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促进了法律信息的传播发展。

平面媒体的宣传也不可或缺。

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进行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保护,以保证法制宣传的质量,使法制宣传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方面加快发展速度。

公共性媒介可以在传播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上加大投入;而商业性媒介则可以更多在解读的独家性和多样性上着力。

总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各种媒介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立体覆盖传播,使普法更具效率和接受度。

参考资料:
[1]刘徐州《法律传播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李建国ISBN 978-7-5438-6510-5
[2]百度文库《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链接:
/view/5a3b68000740be1e650e9a39.html
[3] 百度文库《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链接:
/view/61e4a77a5acfa1c7aa00ccb5.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