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宋明理学
4、影响
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 建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4、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 技(印刷和造纸技术)的进步, 为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创造了 物质条件
5、北宋需要复兴儒学(重建儒家道德秩序)以加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 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时期出现用 老庄思想解释儒学的玄学,佛教进一步传播,道教吸收 佛教和儒学理论并走向官方化。从南北朝开始,儒、佛、 道并称三教, 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并称“三圣”。儒 教以孔子为至圣先师,而有神论者则把孔子神化为承受 天命的教主,儒教又叫“圣教”。北魏恒山悬空寺三教 殿描绘出儒、佛、道三教共荣的图景。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原因:
1)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内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严重挑战。 外因
合作探究:传统儒学的局限性是什么?
理论上: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现世实际”问题, 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开凿于 北魏,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 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至 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 刻题记2800余品。
课堂导入 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春秋:创立
孔
子
战国:发展
孟
子
秦
秦朝:打击
始
皇
董
西汉:正统
仲 舒
汉代到宋明期间儒家思想的发展概况
两汉
隋唐
宋元明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佛、道 挑战
应战 儒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一条主线:挑战与应战 一个任务:重建儒学信仰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观点: (1)本体论(理、气关系)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核心思想
(2)理学的修养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方法论:格物致知
修养的最 高境界
仁
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
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正君心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 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 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 地,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 观。
龙门石窟和青城山的胜景反映了中国自魏晋以来什么样的社 会状况?
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 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 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 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 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 出家,“舍身”同泰寺。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 诗》中说他自己“少时学 周孔”,“中复观道书”, “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 星”。后来梁武帝数次 “舍身”同泰寺,要以皇 帝之身出家。
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唐中期和北宋的儒学复兴运 动和三教合一为理学的出现提供 了条件
3、北宋重文轻武,实施相对宽松 的文化政策
材料一: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 人们对宗教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 念”受到质疑。
材料三: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 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 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 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 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 据时,它就有些捉襟见肘。……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 回避……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3)社会政治理论:“正君心” ,“存天理, 灭人欲”
3、著作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 为理学经典,元朝将其作为 科举考试的内容。
思考: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被官方打成“伪学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 不一致,所以被打成“伪学”;而实际上他对儒学的 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因此,随着社会发展,他的理学思想逐渐被官方奉为 儒学正宗。
二、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
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指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糅 合了道教、佛教等思想,更为理论化、思辨 化的新儒学派别。狭义的理学指“程朱理学”。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1、 理学的基本内涵: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什么是理学
佛、道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 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根本
目的 社会
功能
(二)理学创立过程
1、创立: “北宋五子” (1)周敦颐、邵雍:
周敦颐:①构建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②把人与天地万物 的本原合而为一 邵雍: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朱文公文集》 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 秩序
材料二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 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存天理,灭人欲
2、观点
1)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原 2)修养论 :“格物致知”,强调社会责任感
(2)张载:(开创气学,唯物主义代表)
(二)理学创立过程
1、创立: “北宋五子”
(3)程颐、程颢”
二程的思想
哲学思想:
“天理”是万物本原, 先有理后有物
伦理观:天理核心是“仁”,把天理和伦 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识论: 格物致知
2、理学的成熟——朱熹 1、地位:
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理学体系,是 理学集大成者,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 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