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高三一轮复习第1讲第4课宋明理学
王夫之
普罗泰格 拉
—— 考 向 预 测 —— 例 [2012•海南卷]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 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精析]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 ,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生”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 的关系。答案选A项。
[技巧] 文言文材料的解题技巧 (1)先整体阅读,粗略地弄懂大意。转入精读文言文阶段, 可边读边划虚线以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在阅读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 要学会“滑过去”,不要在这里过多纠缠,等译完上下文,再进 行推敲,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2)转入细心做题阶段。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带入原 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上下相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 答案。掌握利用技巧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做好第一题,要有文言 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课外知识运用到文 言文中。 (3)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 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 翻译。
2.(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
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2009·广东高考)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 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 3、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 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的 下列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 压制 • A.①② •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考点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
•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内容: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道德伦理与人性统一) 方法论: “格物致知”,向外探求;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三纲五常,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影响: ①政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确立 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②教育:元朝,《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③国际:学术思想流传海外。(“朱子学”学派)
[课堂感悟高考]
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 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1.(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
Hale Waihona Puke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4、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 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 A. 荀子 • B. 朱熹 • C. 王阳明 • D. 王夫之
宋明时期理学的特点
• (1)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 (2)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 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 考点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 • • • • • • • • (1)历史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相互融合; ②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社会原因 ①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④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⑤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 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强调“克己复礼”、“修 身” 使人的行为符合礼的 侧重于: 要求 社会公德; 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 目的主要是为 强调用礼乐(礼义法治)来 了建立稳定的 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社会秩序,建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立和谐社会。 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 侧重于: 个人道德; 目的主要是为 了重新建立人 们的道德价值 观,挽救衰退 的城邦制。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不 理学思想 同 哲学范畴 点 把握“理 ”的途径 (修养论)
共 同 点 实质 内容 影响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来 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心即理也”“致 良知”(通过内心 反省求“理”)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 “仁”“礼”思想。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 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①孔 孟:使儒家思想理想化 ②荀 子:使儒家思想现实化 ③董仲舒:使儒家思想神化 ④程 朱:使儒家思想哲学化
3、中外思想家在人性观问题上的比较:
思想家 孔子 中 孟子 国 荀子 人性观 人性 相近 人性善 人性恶 扩展人的善性的途径 侧重点及目的 共同 问题
王阳明 致良知
[高效学法集锦]
轻巧识记程朱的思想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本原,伦理道德联。[注]
格物又致知,理学代代传。 [注]: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朱熹的思想
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
格物致知明德善,朱熹思想内外传。
•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
• 南宋陆九渊(号象山,开创者)
世界观: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 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集大成者) 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A、“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历史广角]
理气论 “理”或“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永恒不变,“理” 一“气”二。“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 人各不相同。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
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
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 卷四)理气论主要是吸收了道家的“道本论”思想。(即无 生有。无即虚,无象也)
• (3)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对比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特点)
易错易混知识:
1、宋明理学:
思想家 程颐 朝代 北宋 明道先生 北宋 伊川先生 南宋 概况 “洛派”(11-12世纪)
程朱 理学
陆王 心学
程颢 朱熹
字元晦,晦庵先生,理学集大成者“闽派”(12世 纪)
陆九渊 南宋 号象山先生,心学创始人(12世纪) 王阳明 明朝 名守仁,号阳明先生,心学集大成者(15-16世纪)
B、“知行合一”(不同于程朱和陆九渊)
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
•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克己复礼” •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 朱熹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 尽其伦。” • 陆九渊:“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 王阳明:“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考点3、宋明理学的影响
•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和谐; ②具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③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自我约束; ④注重主观意志,强调自主自强,
• 消极:维护君主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阻碍思想进步。
①尊卑等级的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 阅读不同时期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 •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 人第一义”。
•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 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 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 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 • B.“罢黜百家” • C.“三教合一” • D.程朱理学
• 2、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 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 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 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 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考向
本题准确理解材料信息——“仁”生天地
阴阳。 预测 宋明理学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教合一”“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三教合一”主要从三教相互吸纳、 糅合的角度考查,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宋明理学”一是侧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的 考查,二是侧重考查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品德的塑造作用的 考查。
• 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材料5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 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温家宝总理在哈佛 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