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2000年到2010年,是我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矿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省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十分珍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山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2000年-2010年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国土资源的总原则及“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总方针;从国情、省情、矿情出发,以矿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与保护,促进全省矿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体规划》以1999年为基期,2005年为规划期,展望到2010年。

《总体规划》的适用范围为山西省所辖行政区域。

第二章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形势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土地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3204万。

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近二十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产量支援全国二十多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建设,并出口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煤炭外,山西的钢铁、氧化铝、芒硝、耐火粘土、铜、镁、硫铁矿、电石、石膏等矿产品及其冶炼加工制品也长期供应华北、西北、东北、华东等省市,有些还出口到欧亚等国家、地区。

山西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许多壮美的自然景观,并存有古代、近代历史文物五百多处,其数量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居全国之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横向比较,在全国的位次还比较落后,1985年、1990年、1996年、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分别是第12位、第16位、第17位、第20位。

1999年全省人均GDP为4727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7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2.61元,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2%。

山西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迅速建立和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重工业,而占到重工业产值78.3%的采掘业和原料工业生产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化,使得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偏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

为了加快发展,近几年山西以培育一增三优(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已迈出坚实步伐,并取得可喜进展。

按照“加强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省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即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附加值,集中力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有重点、分层次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其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的实施,必将对矿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一)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优势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8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2种,矿产储量总潜在价值13.6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33种,其中煤、铝土矿、镓、耐火粘土、沸石等矿产居全国首位。

我省矿产资源具有下列特点。

1.沉积矿产分布广泛。

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白云岩等沉积矿产分布十分广泛,其中2000米以上的含煤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6%,煤和铝土矿资源储量巨大,占全国总量的1/4左右。

2.重要矿产相对集中。

占全省90%以上的铁矿资源储量分布在五台山区和吕梁山区;石膏均分布在北纬38°以南的太原--襄汾和潞城一带;占全省95%以上的铜矿储量集中分布在中条山区;芒硝、镁盐和盐矿全部分布在运城盐湖;锰、石墨、银、膨润土、沸石、珍珠岩等矿产分布在晋北阳高、灵丘、大同、浑源一带。

3.矿石贫矿多富矿少。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矿产资源,富矿少贫矿多,如铁矿中富矿资源储量仅占6.44%,富铜矿占13.86%,铝土矿为一水硬铝石类型,高铝硅比的只占12.89%,石膏、硫铁矿没有Ⅰ级品矿石等。

4.共伴生矿多。

以铝土矿为主的本溪组含矿岩系中,伴生有铌、钪、镓等稀有、稀土金属,并与耐火粘土、铁矾土、山西式铁矿共生;在含煤地层中共生有煤层气、硫铁矿、高岭岩、软质粘土;许多内生矿床中常伴有多种组份并可综合回收利用。

5.地质条件简单,开采条件较好。

许多重要矿床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规模较大。

许多非金属矿床适宜露天开采。

全省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具有资源优势并在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金红石、石膏、硫铁矿等。

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土(岩)、石英岩(优质硅石)、含钾岩石、白云岩(炼镁用)、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概况山西境内最早的地质矿产工作始于1862年,而较系统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全省基础性的地质调查工作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先后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测、区域化探、区域重力、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调查(详见附表10)。

矿产资源勘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全省共发现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353处。

主要矿产的地质勘查控制程度较高,其中达勘探(精查)程度比例较高的矿种是煤、水泥用灰岩、银矿、熔剂用灰岩、金矿;达详查程度比例较高的矿种是硫铁矿、铁矿、耐火粘土、铜矿、铝土矿;非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相对较低。

当前一些有市场需求,有资源潜力的矿产如方解石、优质花岗岩、优质塑性粘土、长石、石英岩(优质硅石)、白云岩(炼镁用)等的勘查程度很低(见附表4)。

矿产勘查的控制深度,煤矿一般600-700米;铁、铜、金、银、锰等内生金属矿产多为300-400米;部分沉积变质铁矿床为500-600米;非金属矿产一般在100-200米。

为解决山西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中央和地方投入近30万米的钻探工作量进行地下水勘查,提交了近1000份地下水勘探评价和研究报告。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截至1999年底,全省已开发利用矿产67种(见附表4),已生产在建各类矿山10323个(其中国有矿山739个),从事采矿人员约百万人。

全省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用水来自矿产资源。

矿业及与之相关的加工制品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1999年全省矿业总产值248.7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506.7亿元的16.5%,矿业及相关制品业总产值610.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5%;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41662万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128739万美元的33.1%,其中进口3445万美元,出口38216.7万美元。

煤炭是山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1999年底,全省办理采矿登记的各类煤矿共5831个,产原煤24894万吨。

其中,年产300万吨及以上的特大型煤矿产量占25.5%,年产240-120万吨的大型煤矿产量占15.7%,年产9万吨以下的小矿为43.2%。

全省有洗煤厂53处,洗选能力10193万吨/年,1999年入洗原煤6666.2万吨,入洗率26.8%。

1999年外运煤炭17898万吨,占当年产量的71.9%,流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出口1994万吨,为当年全国煤炭出口量的53.3%。

冶金工业是山西的重要产业。

1999年金属矿产采掘及冶炼业产品总产值253.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3.08%。

全省铁矿企业485个,铁矿石产量3376.68万吨,为全国铁矿石产量的15.4%,生铁产量1454.36万吨,为全国总产量的11.6%,铁矿石及生铁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乡镇及个体小矿山;钢产量452.34万吨。

近年来,每年大约有半数以上的钢铁销往外省。

1999年外销钢200万吨,铁954万吨,主要销往河北、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山西铝工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1999年全省铝土矿产量约200万吨(其中山西铝厂78.23万吨)、氧化铝产量114.3万吨、电解铝15.4万吨。

氧化铝主要销往青海、内蒙等地。

骨干企业山西铝厂采矿能力240万吨/年,氧化铝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是我国最大的氧化铝厂。

1999年全省铜矿石产量573.5万吨(含量铜3.34万吨),占全国铜矿石产量的11.74%,其中中条山有色公司产量570.9万吨。

中条山有色公司是我国六大铜业基地之一,下属三个矿山自六十年代初相继投产,现有采矿能力580万吨/年,选矿能力580万吨/年,粗铜冶炼能力6.5万吨/年,1999年粗铜产量2.95万吨,其中1.54万吨销往省外。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中条山有色公司查明的富矿已经很少,部分矿山衰老待闭坑。

目前主要依靠铜矿峪矿山生产,因矿石品位低、采矿难度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山西也建设起一批非金属骨干矿山和生产基地。

如太原和灵石的石膏生产基地,在运城的我国最大的以芒硝为主的化工生产基地,在太原、大同和潞城的石灰岩矿山和水泥生产基地,在阳泉的全国著名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和硫铁矿生产基地;左云县的可塑性粘土是供应全国电瓷原料的四大生产基地之一。

1999年底,全省共有非金属矿山企业3869个,其中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32个;1999年全省非金属矿石产量8621.94万吨、产值1 9.1亿元,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非金属矿产品(含制品)14种,金额6149.3万美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