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舟山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年—2010年)总则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55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新一轮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发〔2006〕35号)的精神编制第二轮《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0)》、《市经济发展规划》、《省新一轮市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省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规程》为依据进行编制。

《规划》是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也是市属两区(定海、普陀)、两县(嵊泗、岱山)整顿、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资源开发整合、矿山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展望远期2011年—2020年。

一、规划背景是我省唯一以群岛组成的一个地级市,在全省各市中,陆域面积最小(12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最大(20959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岛屿1390个(其中人居岛94个)。

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交汇入,是我国沿海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咽喉要冲,位于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镇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东部,与、等城市仅一水之遥。

随着大陆连岛工程、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以及湾跨海大桥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推进,市在“长三角”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十一五”时期将步入一个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

陆域矿产资源贫乏(矿产地见附表1),开采的矿种单一,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种仅为火山凝灰岩类和花岗岩类的普通建筑石料,它为市的城市建设、改善人居条件、交通网络建设、滩涂围垦工程以及支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生态市建设的推进、交通及人居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海岸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普通建筑石料资源的开发凸现三大矛盾:即石料需求要求就近取材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劈山采石的山体“白化”和建设山海秀美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交通、水利、土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普通建筑石料需求量大与可供开发利用的地域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

针对三大矛盾,本轮矿产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效益统筹,环境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调整矿山布局和优化结构;遵循与生态市建设相一致的原则,整治与保护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控制开采总量和压缩矿山数量,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

2001年,市编制和实施了首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下,国土资源、安监、公安、环保、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步调一致,通力协作,全面完成了规划的既定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矿产资源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源保证。

“十五”时期,在全面完成大陆连岛工程、新城大桥、鲁家峙大桥、329国道段、岛际交通高速、海涂围垦、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四库两道”蓄水工程等重大工程、普通建筑石料(含宕碴),保证了有效供给,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相协调。

围绕“、碧水、洁静、绿色”生态市建设工程,编制、实施《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实施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备用金收取率100%,投入治理资金达3418.9万元,废弃矿山重点治理68家,已治理33家,新增耕地3876m2,建设用地15300m2,有效遏制了矿山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从以往的被动协调转向了主动适应。

——矿山布局全面调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首轮规划全面实施分区管理办法,矿山布局在“禁采区闭关、限采区压缩、开采区集聚”的要求下得到合理的调整。

矿山总数由2000年的287家调整到2005年140家(不含海砂矿1家),减少了51.2%以上,禁采区矿山全部关闭。

矿山规模由平均3.82万吨/年提高到12.9万吨/年;石料开采与加工普遍形成了条石、砌块、碎集料、机制砂系列产品,其中石屑与混凝土制品形成一体化多孔砖生产;认真贯彻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做大规模,做强企业,遏制了砖瓦粘土开采,关闭了全部砖瓦粘土矿山,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促进了砖瓦生产向新型建材转化。

——矿政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从以往的发证、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取为重心的矿政管理,转向规划实施管理、矿业权市场建设、矿山准入和换证条件把关、矿山年检以及全社会服务的科学管理轨道上来。

虽然“十五”时期矿产资源工作按照规划实施,成绩显著,但是问题与矛盾依然不少,主要是:露天矿山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不规,开发利用方案与实际开采状态严重脱节;石料资源消耗动态监管乏力。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仍然突出,矿山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环境治理任务重,资金筹措难;矿产开发布局有待进一步整合,矿山数量仍然过多,规模结构与相关规定仍有差距;矿山采矿、地测技术力量薄弱,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和不足,在本轮规划中应予以解决。

二、石料资源需求形势分析“十一五”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和西堠门大桥、六横—连岛工程、定海—岱山连岛工程、完善本岛公路网以及滩涂围垦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据此,对石料的需求将逐年略有增加,到2010年,五年总需求量将达到9700万吨左右。

规划远期,预计需求量保持平衡,逐年有所回落。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本《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导向,围绕“打造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的建设总目标,正确处理石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保障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普通建筑石料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指导思想,确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是:——以满足本市需求为主,限量销往外地;——以老矿山开发为主,保护原始山体;——走投入小、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效益高的规模开发、集约经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大矿扶、小矿并”的原则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合理分区,压缩矿山数量,扩大矿山规模,提升产业结构,适当照顾乡(镇)岛屿建设对普通建筑石料矿的需求。

——服从生态市建设规划,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还清“旧帐”,争取不欠“新债”。

(二)基本原则1、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强化《规划》在资源开发中的调控力度,把握采矿权的市场投放量,严格矿山准入条件,压缩矿山数量;营造有序、规的市场环境,根据市场容量,引导矿山企业调节开采总量,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2、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则。

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以前瞻的观点,推进石料资源开发向土地资源、景观资源转型;以“绿色矿山”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实现无尾矿矿山。

3、坚持依法办矿、依法治矿的原则。

加强矿政管理力度,提高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和行政水平,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4、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统筹石料资源开发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自用与支援市外利用,把保障本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渔)村建设放在首位为基本要求;统筹资源开发与土地、河流、森林、地质遗迹、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前提,建设生态矿业。

(三)规划目标到2010年,构筑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矿产资源开发新格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开发、集约经营、供需平衡,开采规、安全达标、矿山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矿地可利用面积进一步扩大。

具体目标如下:——矿业经济稳定增长。

2010年全市石料资源开采收入预期达到3.08亿元,比2005年度平均增长3%;利税预期达到 3873万元,比2005年度平均增长5%。

——矿山布局更加合理。

资源开发整合,调整规划分区,矿山开采区集聚,矿山数量得到有效控制,总数由2005年140个(不含海砂)压缩到100个以,开采总量由2005年1819.23 万吨,以2%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控制在2000万吨(矿山数和开采总量不含工程性矿山)。

——矿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营性矿山规模全部达到20万吨/年以上,农村自用性矿山规模达到5万吨/年以上;开采方法规,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中深孔爆破、机械化加工、流水线作业、块石—碎集料—机制砂产品系列化。

——矿山生态环境全面改观。

实施《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10年,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工程有序开展,列入《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5年)》须治理废弃矿山的治理率达到100%。

——地质勘查工作有序推进。

做好市海岸带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进一步落实海域(嵊泗海底)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勘查。

——对海砂开采实行科学管理。

做好深化海砂矿业权市场改革,保护全市海域生态环境,做好海砂开采的监管工作。

下一轮着手开展对全市海砂的基础调研,掌握建筑用海砂的分布、总量、可开采量,在此基础上,做好开采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海砂资源量,科学合理设置采砂区域和采砂权,控制产能和规模,逐步使采砂步入正轨。

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处理好海砂开采与海域生态环境关系,使海砂开采逐步做到规、计划、适度、可持续发展。

——矿政管理全面到位。

进一步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从注重程序规提升到方法科学管理,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健全矿业权市场,全面实施矿山准入制度和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制度。

展望远期(2011年—2020年)目标:市2010年基本实现小康社会,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后工业阶段过渡,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预期普通建筑石料资源的开发,由“十一五” 时期的高潮之后将逐步回落,平稳发展,到“十二五”之后,开发总量、矿山数量、开采方式等方面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其展望目标是:——矿山数量比2010年减少50%,即由100座压缩到50座,开采总量由2010年的2000万吨减少到1500万吨,市场运作规,供需平衡。

——全市矿山布局科学合理,实施销售半径设置采矿权,乡(镇)级小矿山进一步压缩,矿山规模在30万吨/年以上,达到了规模开采、集约经营,构建了采矿—环境—安全的科学规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