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谈美书简》导读课件
高中语文《谈美书简》导读课件
一套自己的美学体系的,只不过是唯
心的还是唯物的,形而上学的还是辩
证的问题。就马克思来说,其美学体
系作为哲学这个大体系的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同样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及这里生发
出来的认识来自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 朱光潜在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原著 的基础上,理解和吸收马列主义美学思想 和理论体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说, 也即是“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的观点。 这个观点体现在,在以后关于美学的论述 中,朱光潜一直恪守马列主义,并以此来 规范自己的美学体系。
•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 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 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 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 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 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 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 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目录:
• 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
• 6、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 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 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 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考证、批评与欣赏》
• 7、(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 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 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 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 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 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 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 “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 经艺术化过的自然。——《“情 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作家或具体作品贴上现实主义或是浪
漫主义的标签,他非常赞同前苏联伟
大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尔基这样一句话:
“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
的。”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
再比如,朱光潜结合自己的切身
的经历,特别是我们的美学研究在
“文革”中收到极大的破坏和干扰,
在文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让我
• 10、艺术和游戏都是臆造空中楼阁 来慰情遣兴。——《空中楼阁—— 创造的想象》
•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 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 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 的。……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 画龙做起。……晋以后的诗和晋以 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 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 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 造
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一起
来冲破禁区吧。”具体说来,要冲破
的禁区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论”、
“人道主义”、“人情味”以及“共
同美感”等等这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
人划定为禁区,被认为是作品中不能
表现、研究中给予否定的。我们突破
禁区,表现在创作要表现它,研究中
要有足够的重视,充分讨论。
•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就是这样一本书,在
剧性 • 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
音” • 附: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
试
作者简介: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 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生前任北京大学 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 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艺心 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 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
说是清理过去的美学言论,其实
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种新的认识,强调
自己新的思维的突破。朱光潜在文中
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
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
认自己过去的一
些美学观点的错误。”这本《谈美书
简》的产生由来,也就是他在这些年
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
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
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
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 一成不变的。……艺术虽伏根于游戏 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
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
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
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 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大 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 戏》
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
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
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精彩解读
•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 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 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 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 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 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 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 等等。
• 2、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 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3、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 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 趣往复回流而已。……物的意蕴深 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
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 浅。……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 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 造性。……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 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
•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
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
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
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
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
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
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
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
同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给予我们美的启示,逐步的
认识美,理解美的问题,掌握美的体系。正如他
几十年前创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一样,不是掉书袋的,而信手所致,拿来谈谈;
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美学、理解美学,而
不是空洞的来谈论美学大理论。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
十五个章节。
•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 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 一面。——《我们对于一棵古松 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 美感的》
《谈美书简》导读
作品简介
•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 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 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 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 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谈美书简》不是一 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 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 12、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 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 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 式。……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 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 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古 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 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 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 化。——《“从心所欲,不逾 矩”——创造与格律》
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不自觉其在
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
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 左右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天才与灵感》
• 15、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 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
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 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情趣愈丰
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 是人生的情趣化。——《“慢慢走,欣赏 啊!”——人生的艺术化》
读朱光 潜―― 《谈美》 有感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 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
的
•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 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 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 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 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 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 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 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 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 美概念。
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问题提出自
己新的认识。朱光潜深刻地认识到,
学习和研究美学,一定要把学习马列
主义经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复强调说
“研究美学如果不弄懂马克思主义,
那就会走入死胡同”。
•
在他看来,马列主义不但给我们
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
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因
为以往的美学大师,每一个人都是有
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
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
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 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 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 感》
• 5、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 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 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 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 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 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 感的事物上面去。——《“记得 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 与联想》
• 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 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 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 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 学。——《“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 理想主义的错误》
• 9、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 所想象的那么远。……读诗就是再做 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 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 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 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 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 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 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 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 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 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 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 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