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这一章把统治者的优劣分为四个等级, 虽然是从民众的反映上分的,但内容却是 从怎样治国上说的,最后落脚到最好的治 - 最好的统治者
太上
国之术是大道治国。
不知有之 就拿第一等来举例,最高境界—— - 老百姓不知道有君王的存在
“不知有之”。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不是统治者这个人在管理,而是自然之
贵言 “道”在管理,是他的文化、他的思想在
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他是楚国苦县历乡曲
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 据民间传说,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寄胎于玄妙王 之女理氏腹中,婴儿一出生就有很长的白眉毛及白胡子,所 以被后人称为老子,是彭祖后裔。他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
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公元前
5
谢谢 观看
——小组成员:夏乾峰、沈毅、查思远
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孔子数次求教于老子。
管 理 思 想
本章里,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社会政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治思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
尚贤 做,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
“太上”,意味着最高最好的政权运作方式,只有在一种情形下,
才可能真的成为现实,那就是,权力也是义务,执行权力就是公共服 务!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民众才可能“不知有之”。就像人们自由出 入自家单位的大门,可能经常忽视了看门老头的存在;就像亲朋好友 聚集于酒店吃喝谈笑,而忘记了身后服务员的存在;就像赛场上你追 我赶,一鼓劲地拼搏,而忘记了裁判的存在……当然,如果那看门老头, 老是设法刁难你,你可能发现不能无视他手中的看门“权力”了;如 果裁判动辄胡乱吹哨,你可能也就很在乎裁判的脸色和挂在他胸前的 那只魔鬼般的哨子了!失去了以服务为核心、以义务为本质的“权 力”,只能被人们所抵制!
“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
不见可欲 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 - 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 源自家所反对的所谓的贤人功名利禄。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知无欲 - 没有敲伪奸诈的心智,没有非分妄想的欲求 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
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胡作非为 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
不使人们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 智者不敢为
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 为无为
- 以无为的方式处理政事 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
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
3
管 理 思 想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管理。所以百姓就不知道有这个统治者, 只知道有统治者那些符合自然之道的思想。 - 本来就是这样
自然
- 不轻易发号施令
人的本性是不想被约束的,是自由的、
是公平的、是快乐的。按人的本性来管理,
就是让所有的百姓都回归本性,回归自然。
4
《道德经》在生活中的体现
道 德

——小组成员:夏乾峰、沈毅、查思远
作者 介绍
作者来历:
老子,后世的庄子和他一起被称为“老庄”,他是教科 文组织评选的“百位世界名人”之一。 老子(约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史记》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桞, 周守藏室之史”。除此之外,其确切信息尚无明确考证,但 有人认为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因为古时“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