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pptx

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pptx


(五)审计评价标准
1、评价标准的内容 (1)预期目标实现评价的标准 (2)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的标准 ——前期决策管理:决策程序、内容和方法 ——工程建设管理:招投标、合同、质量、工期 ——资金财务管理:资金到位使用、概算执行、
财务核算监督等; ——后期营运管理:管理方式、社会经济效果 2、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的防范
(组织实施) (可行性论证) 乡、镇政府
国家计委 (工程、采购招投标)村、农户
(审批项目)
(四)审计范围
2、对机构的审计范围 (1)机构的管理目标(法定职责)实现(履行) 情况可以定性描述,也可用定量指标,例如:
非法砍伐(m3) / 全部砍伐(m3)*100% 非法销售海鱼(吨)/全部海鱼销售(吨)*100% (2)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益,例如: 管理森林面积(平方公里)/管理人员数 完成海鱼销售量(吨)/渔场占有土地面积(亩) (3)机构的管理控制有效性 针对与目标(职责)有关的内部控制。
(一)客观基础
2、公共资源责任的形成
公共 资源
所有权:国家和 民选立法 社会公众 机构 承担公共 资源责任
管理、使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支配权:
(一)客观基础
3、检查公共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 (1)由审计机关代表公共资源所有者,对使用 、管理、支配者公共资源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检查; (2)检查公共责任是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 (3)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4)公共资源的所有者需要通过审计获得政府、 事业单位公共资源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用于进行 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
二、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 (一)绩效审计的定义
(1)一组同义词:国外流行的叫法 ——“货币价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 ) ——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ing ) (2)1986年悉尼会议上对绩效审计提出的定义: “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效率、效果性的评价” (3)我国的效益审计可定义为:由国家审计机关 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它们所管理、实施的 预算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进行独立监督 和评价的活动。
(二)背景
1、国外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 (1)二战后财政支出和纳税规模扩大; (2)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由传统的资金规模预算改为零基预算: ——项目(机构)的资金预算 ——支出项目的法定目标(机构的管理目标); (3)公众民主意识(公共责任观念)的增强 ——杨时展的“三阶段论”; (4)各国政治体制不同,尤其是国家审计法律 地位不同,导致绩效审计发展不平衡;
(二)绩效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客体 ——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统称机构)
是公共资源的使用、管理、支配者; 预期目标为管理目标或法定职责。 ——预算支出项目和投资项目(统称项目) 被审单位为项目的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 预期目标为项目的法定目标; 例如: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法定目标 是在规定期间内完成退耕的面积和质量标准。
(三)审计的主体和目的
1、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 在国外也有委托或聘用职业中介组织的做法。
2、审计目的: ——直接目的:经济、效率、效果性 ——最终目的:检查公共资源责任,加强人大的 立法监督; ——最终目的:促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益提高。
(四)审计范围
1、对预算支出项目审计的审计范围
(1)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三)
(3)缺乏法律依据 ——审计机关的行为是政府行为(我国),必须 有法律依据; ——各国法律对审计机关职责的授权程度不同; ——我国的效益审计处于非完全授权的状态; ——效益审计可能遭遇越权审计的风险; ——解决途径:
延伸审计(在现有职责中寻找突破口) 补充授权(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 修订法律(修改审计法)
法律文件规定的法定目标
(零基预算)
预算支出的 可行性研究设计的目标
预期目标
专家推荐的目标
决策文件规定的目标
(四)审计范围
(2)项目的管理有效性 例如:退耕还林(还草)专项资金项目:
项目管理部门
பைடு நூலகம்
(监督管理) 项目实施单位
财政部(拨款) (资金拨付到位) 省、市、县
国家林业局 (配套资金到位) 林业部门
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
南京审计学院 陈思维 2007年11月
一、客观基础和背景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 1、公共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
资源。 (1)广义公共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
海洋、环境、物种等; (2)狭义公共资源包括: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等。
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涉及广义的公共资源; 在我国,受到法律环境的限制,效益审计暂时 只涉及狭义的公共资源。
三、(二)
2、评价体系和审计程序不确定 (1)效益审计的对象差异很大,表现为环境、目标、 职责、所使用的资源、提供的服务、管理方式等。 (2)与企业相比,评价体系的不统一,有两种风险: ——评价指标的确定受主观影响大; ——评价结果不为被审单位(项目)管理层接受。
三、(二)
(3)审计程序不统一 ——准则和指南无法就工作内容和操作规程 作详细的规定; ——审计过程的设计随意性大,受主观影响强; ——与被审机构(项目)自身业务相冲突。 (4)以上风险的控制方法: ——与被审机构(项目)管理层充分协商; ——借鉴国际、国外的审计准则或指南; ——尽快制定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指南或 手册。
(二)背景
(5)议会和政府的不同态度; (6)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悉尼会议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背景 (1)《审计法》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 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2)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使我国开展绩效 审计落后于发达国家; ——90年代初的“两个延伸”
三、局限性和风险(一)
1、被审项目或机构的预期目标难以确定
例:某医院内设自助餐厅明年亏损几十万元,审
计人员与有关人员讨论的结果如下;
医院院长:
工作效率目标
营养学家:
健康、营养目标
医院员工:
福利目标
餐厅经理:
就业目标
防范对策:尽量采用权威性的目标来源,例如:
医院管理层关于设立餐厅的决策文件;
自助餐厅的章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