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咯血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咯血喉部及喉如下呼吸道或肺组织任何部位出血,经喉头、口腔而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中医又称咳血。

此症应排除鼻腔、咽和口腔部出血。

常用病因(一)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肺炎、肺脓疡、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等。

(二)肿瘤:支气管肺癌、肺血管瘤、肺部转移癌。

(三)血管性:如肺栓塞、肺动静脉瘘、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胸积极脉瘤侵蚀气管或支气管、肺血管炎、坏死性结节样肉芽肿、结缔组织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征、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二尖瓣狭窄、左心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房或室间隔缺损)。

(四)外伤:异物所致肺部创伤、肺组织挤压伤。

(五)出血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

(六)其她:尘肺、肺泡蛋白沉淀症、支气管结石、气管或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依照咯血因素,可将咯血归类分为1.呼吸系统疾病(l)感染性:以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为最常用,次为肺脓疡、肺炎、肺真菌病、肺吸虫病、肺包虫病、肺阿米巴病。

(2)非感染性:支气管结石、肺囊肿、矽肺、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

2.循环系统疾病: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症、肺梗塞、肺动静脉瘘。

3.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气管或支气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医学以为咯血因素有三:一为热邪所致,无论虚热或实热,皆因热邪伤及络脉而咯血,或热毒炽盛、迫血妄行;二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而致外溢;三为因跌打损伤,金创致伤,血瘀阻塞络脉,离经之血失其常道而咯出。

临床思维(一)辨外感内伤:咯血可分外感咯血及内伤咯血,两者在临床体现,预后及治疗等方面各不相似,应注意辨识。

外感咯血病程短,起病较急,初起均有恶寒、发热等体现;内伤咯血则病程长,起病缓,均有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或偏盛体现。

(二)辨属火属虚:咯血虽可分外感及内伤两类、病机则有属火属虚之别,故应辨明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

咯血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之火属于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

属虚者多为内伤所致。

虚有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导致咯血。

(三)诊断要点1.排除口鼻咽部出血。

2.鉴别呕血与咯血:重点是血颜色,咯血鲜红,呕血暗红或咖啡色;咯血因从气管咳出常带气泡,呈碱性反映;呕血常含胃内容物,呈酸性反映。

3.拟定咯血后应依照病史、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部透视及平片等考虑病变部位,性质及也许病因。

4.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对可疑病例进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及仪器检查,如经痰查癌细胞、阿米巴原虫、肺吸虫卵、真菌;流行性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检查;心电图、B超检查;X线断层照相、CT、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碘造影;骨髓像及凝血机制检查以及免疫功能检查等。

治疗办法(一)中医应急治疗1.三七粉3g,每日3次,日服。

2.云南白药1~2g,每日3次,口服3.止血散(三七、云南白药、花蕊石各等分)3~6g,每日3次,口服。

4.大黄醇提片3g,每日3次,口服。

5.生脉针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30~5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l~2次。

合用于阴虚和气虚所致咯血。

(二)辨证论治1.阴虚火旺:症见咯血鲜红,重复发作,咳嗽痰少,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唇干,舌红、脉细而数。

治宜滋阴清火,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茜根散加减,或百合固金汤加减。

2.肝火犯肺:症见咯血鲜红,甚从口涌出,咳而气逆,胸肋引痛,或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肺、凉血止血,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3.热毒壅盛:症见身热头痛,咳嗽咯血,量多色红,面赤唇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方用清心凉膈散加减。

若热毒炽盛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4.气虚不摄:症见痰中带血,色淡量少,迁延缠绵,气短难续,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脉虚乏力。

治宜益气摄血、健脾养血,方用拯阳理劳汤加减。

5.脉络瘀阻:症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毛发不荣,咯血紫暗,胸痛,舌暗红或紫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治宜先泻火止血,方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后桃红四物汤加减,虚脱者用独参汤。

咯血中医治疗,与血证同样,应掌握三大要点:①澄源、塞流为先。

如热迫血妄行,当先凉血安营;若属血瘀,则当活血行瘀。

②活血当治气。

气为血帅,治血先治气,气滞当行气化滞,虚则宜补气摄血。

③治血应治火。

实证泻火,釜底抽薪,火去则营自安,虚证宜滋阴降火,虚火降则血自止。

(三)西医治疗原则停止出血、防止气道阻塞:维持患者生命功能,这3点对咯血病者治疗是极其重要。

1.常规解决(1)镇定和休息:少量咯血,如痰中带血,不需特殊解决,恰当减少活动,予以对症对因解决;中档量咯血应卧床休息;大量出血则应绝对卧床休息。

病人体位以患侧卧位或平卧位,尽量避免血液溢入健侧肺内。

对精神紧张、恐惊不安患者,可给少量镇定药,如安定1Omg或苯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

(2)加强护理:中、大量咯血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脉搏、呼吸。

勉励病人轻咳将血咯出,以免滞留于呼吸道内。

咳嗽激烈大量咯血者,可给恰当镇咳药,如口服或皮下注射可待因30mg,或口服咳美芬1Omg,禁用吗啡,以免过度抑制咳嗽,使血液及分泌物瘀积气道,引起窒息。

患者胸部可置冰袋,有利止血。

为防止患者用力大便,加重咯血,应保持大便畅通。

2.大量咯血紧急解决(1)药物治疗①垂体后叶素:能减少肺循环压力作用,注入人体后还可使肺小动脉收缩,减少肺内血流量,使破裂肺血管得以形成血块而止血。

5~10μ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0~40ml,缓慢静脉注射(持续10~15分钟),每日2次。

必要时隔4~8小时可重复应用。

重复咯血时予10μ加入5%葡萄糖溶液300~500ml,静脉滴注(1~2小时内滴完)。

奏效后,大咯血得以控制,仍可应用1~2日,每日2次,每次5~10μ,肌肉注射,以控制残留小量出血,用该药时,密切注意病人有无头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恶心、腹痛、排便感觉、血压升高等状况。

浮现上述症状时应减慢注射速度,甚至停止注射。

对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以及孕妇不适当应用。

②普鲁卡因:用于大咯血忌用垂休后叶素患者,有减少肺循环压力作用。

予50mg加入10%~25%葡萄糖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l~2次.或用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

用药前需做皮试,用量不适当过大,浓度不适当过高,注入速度不适当过快。

否则可引起颜面潮红、瞻望、兴奋、惊厥,对浮现惊厥者,可用异戊巴比妥或苯巴比妥钠解救,有该药过敏史者禁用。

③鱼精蛋白注射液:本品可与体内肝素结合,使肝素迅速丧失抗凝效力,并使组织中凝血活酶形成凝血酶,加速血液凝固。

对有凝血机制障碍或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合用于小量咯血较好。

予50mg肌肉注射,每日2~3次,或100mg 加入25%葡萄糖溶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

持续使用不得超过24小时。

④安络血: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强大抑制作用,并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和加速管壁回缩作用。

予10~20mg,肌肉注射,每日2~3次。

⑤6-氨基己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从而抑制蛋白溶解,达到止血。

予4~6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00ml,15~30分钟内滴完,然后以每小时1克维持12~24小时或更长时间。

⑥抗血纤溶芳酸:作用比6-氨基己酸强4~5倍。

予100~2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萎陷疗法:对重复大咯血,上述治疗无效时,而病人无膈肌粘连者,可施人工气腹,初注气600~120Oml,后来每周补气2~3次,每次400~600ml。

胸膜粘连及心肺功能不全者,不适当采用萎陷疗法。

(3)外科手术疗法:对致死性咯血急救,当前推荐采用肺切除术。

经内科各种治疗无效,不能迅速止血,出血部位又能明确,无心肺功能衰竭,而又有严重生命威胁者,或考虑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大咯血外科手术禁忌证是:①两侧周边肺部病灶;②支气管瘤转移,③肺活量占预测值40%如下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低于40%;④肺切除术后再咯血;⑤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动脉造影无法拟定出血部位者。

(4)其她疗法①支气管内填塞止血法:以纤维光束支气管镜检查,拟定出血部位后,持续支气管局部灌洗后,插入导管气囊填塞止血。

②支气管动脉拴塞法:在支气管镜检查找出出血支气管口,并清除管内血块,插入带气囊导管,充气闭塞患侧支气管,通过支气管动脉造影拟定出血动脉血管,用不透明海绵胶条送入出血动脉远端栓塞止血。

3.原发病治疗:依照咯血不同因素,采用不同治疗办法。

4.合并症解决:咯血并发症为窒息、出血性休克、肺不张、结核病灶播散等。

(1)窒息是大咯血常用致死因素,紧急解决应及时、精确、有效。

①体位引流:患侧卧位,头低脚高,床尾抬高45°左右,并可恰当拍背。

②吸去积血:及时除去口腔、咽喉及鼻腔血块,如患者牙关紧闭,则急用开口器撬开,以吸去咽喉部积血,如血块瘀积在气管内,应通过直接喉镜或气管镜吸去积血。

③气管切开:一旦发生窒息,呼吸停止,心跳尚存,及时行气管切开,吸去积血,保持呼吸道畅通。

④高流量吸氧。

⑤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洛贝林3~6mg,静脉注射,或10mg,肌肉注射;可拉明0.25~O.5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回苏灵8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2)出血性休克:可恰当输同型血,血浆代用品,维持血压在正常值以内,不可输血过多,使血压偏高而引起咯血,依照病情,采用其她相应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