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热壅盛,肝火犯肺,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瓣狭窄、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
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病肺阴亏虚者,日久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火灼肺金的咯血。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二、病机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热伤肺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次之。
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
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
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
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阴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
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经久不去,热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
火热灼津为痰,气虚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
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3.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提示感染存在,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痰检找脱落细胞、抗酸杆菌以及胸片、支气管镜、CT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原发病。
二、鉴别诊断1.吐血参见本节中吐血。
2.肺痈肺痈虽可见咯血,但多脓血相兼,肺痈初期也可见到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
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吐痰量多,气味腥臭,脓血相兼,可资之与咯血鉴别。
3.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以及口腔其它部位出血,一般无咳嗽,血往往是纯血或随唾液而出,一般出量较少,常有口、鼻咽部病变之症状,与咯血有别。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引起咯血原因不外外感及内伤,两者在起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不相同,应予鉴别。
一般外感咯血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有表证。
内伤咳血则起病缓、病程长,一般均有脏腑、阴阳、气血盛衰的表现,如肺肾阴虚,正气亏虚等。
2.辨属火属虚咯血之病机主要为火与虚两方面,因此辨别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十分必要。
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咯血者,外感及肝郁之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
属虚者由内伤所致,常见为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致咯血。
二、治疗原则由火热灼伤肺络之咯血,实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证用滋阴清热,宁络止血。
由气虚不摄而致者,佣益气摄血法。
因离经之血瘀于肺内,止血时应配用活血化瘀之剂。
并结合兼夹之痰热、痰饮、痰湿之证,治疗中配伍清热泻火、豁痰或温化痰饮、痰湿之剂。
此外,当参考应用缪希雍之宜行血而不宜止血,宜补肝而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之治血三要法。
三、分证论治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
口干鼻燥。
或有身热。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药用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杏仁 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克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
旱莲草以凉血止血;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心凉膈散(连翘12克黄芩3克薄荷3克栀子3克石膏6克川贝3克小蓟3克白茅根5克侧柏叶5克甘草3克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去桔梗,加贝母、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以清解热邪,凉血止血。
如痰热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金化痰汤(黄芩5克山栀子5克甘草3克川贝5克知母5克麦冬8克桑白皮5克橘红5克瓜蒌仁5克茯苓5克大小蓟5克茜草5克侧柏叶5克如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去桔梗,加大小蓟、茜草、侧柏叶等发清肺化痰、凉血止血。
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
胁肋用胀痛。
口苦,烦躁易怒。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1;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一撮青黛3克蚌粉3克(煅红)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肝火犯肺证咯出纯血鲜红,甚则血从口涌出,或咳嗽气逆,痰中带血,痰稠不爽,胸胁疼痛,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常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2加减;青黛6克、黑栀子15克、海蛤粉15克(煅红)、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芍9克、郁金9克粳米15g甘草5g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加减:1. 肝火甚兼头痛、目赤者,可选用龙胆草、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2. 血量较多者,可加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剂,并可另吞服三七粉。
)临证参考脾胃虚弱者,苦寒之药量不宜重。
若见消化不良证候,可配和胃健运之剂,方中龙胆草可改用苦胆草片,于饭后服。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可改用化痰丸(天冬5克瓜蒌霜5克连翘5克香附5克黄芩5克海浮石5克青黛3克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去桔梗)清肝泻肺化痰。
如咳血较多。
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可改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皮9克水牛角60克(另包)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清热凉血止血,并加服三七粉止血。
3.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
口干咽燥。
潮热,颧红。
盗汗。
舌红,脉细数。
药用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贝母4.5克麦冬4.5克天冬9克玄参9克桑白皮9克百合4.5克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1. 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2. 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3. 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临证参考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补,滋阴养血兼清虚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治疗。
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百合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9克炙甘草6克十灰散15克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加百合、麦冬、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络止血。
气虚轻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阴虚火旺证【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常用方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三七、荷叶各2.1g【辨证加减】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