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巩固和加深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能解决典型的中考试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3)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掌握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②会用实验的方法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这些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③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难点:①学会作光路图;②会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具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案。
【前置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课前2min下发)。
用多媒体投出思维导图,让学生认识本章的知识体系。
(提示学生2min内翻书和查阅笔记温故对应的知识点)
四【复习过程】
(一)透镜知识归纳与梳理
1.凸透镜与凹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称为凸透镜;中间,边缘的透镜称为凹透镜。
2.基本概念:
(1)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透镜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
向,这个点叫光心。
(3)焦点:①凸透镜焦点:
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
的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实焦点)。
②凹透镜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凹透镜的焦点(虚焦点)。
(4)焦距:到透镜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因此凸透镜又称为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因此凹透镜又称为透镜。
4.三条特殊光线:(1)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以后,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课件展示光路图,教师点拨)
(2)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以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向着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课件展示光路图,教师点拨)
(二)回顾并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准备:在探究实验前,要调节、、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上。
目的是。
2 .复习探究:利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具体见课件展示)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
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
图5-1.1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①可见当u=2f 时所成的像不大也不小,即等大。
②当u=f 时,不能成像。
(相当于焦点处的光源经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③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三)(典型习题,学以致用)
张宁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 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 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 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 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可成成清晰的像
(四)眼睛和眼镜 知识点释疑:
近视眼 远视眼(老花眼) 症状
只能看到近处的物体,看不清到远处的物体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
长。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短。
成像位
置
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
网膜前方 来自近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方
矫正 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2.在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 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图( ) (五 ) 显微镜、望远镜知识点聚焦
显微镜和望远镜在结构特点成像原理上有哪些异同点? 显微镜 望远镜
不同点 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原理:f<u<2f ,相当于投影仪) 望远镜的物镜使物体成缩小的实像(原理: u>2f ,相当于照相机)
相同点 1.物镜成的像都是实像,目镜成的像都是放大的虚像。
2.目镜都相当于放大镜(原理:u<f )
1.对于显微镜,物镜和目镜的作用都相当于 透镜。
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先是通过物镜使被观察的物体成一个放大的 像,这个像成在目镜的焦点 ,目镜的作用就像一个 一样,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经过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可以看见微小物体。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
于 ,目镜相当于 。
2.望远镜的原理是将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在焦点附近成一个缩小的 像,落在目镜的 位置;
再经目镜使这个 像再成一个 像。
物镜相当于 ,目镜相当于 。
使用望远镜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这是因为望远镜还起到增大 的作用。
(六) 巩固提升
1、以下光学元件中,没有用到凸透镜的是( )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近视眼镜
D .投影仪
2、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厘米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它去察看地图,地图与放大镜的距离应 10cm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而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完集体像后,又接着给一个同学照A B C
半身像时,就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和这个同学之间的距离。
3、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 cm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当物体放在离凸透镜10 cm处,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无像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5-4所示,则该
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
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
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光学仪器)。
四、板书设计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协作性,同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便于提高课堂复习效果,并且在重点专题后面设置了“学以致用”,便于强化这个专题,及时落实所复习的内容。
这些对教学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突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及个性化学习。
注重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积极动脑设计实验,敢于质疑,善于探究,正确归纳知识结构,提高学生
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为多个专题知识的归纳总结提供了便利。
通过复习复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领悟,达到熟练应用。
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也可让学生查漏补缺。
也是教师排查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为补差做准备。
歌曲《读唐诗》教案
单位:教师:时间:2016.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掌握歌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二)利用听唱法演唱古诗,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演唱的特点。
(三)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特点、风格,更好的体会到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培养学生爱学古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学习和感受音乐,加强歌曲的演唱处理和表现。
三、教学难点:
歌曲处理,引导学生打准节拍唱好歌,进一步的感受
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随着歌曲《读唐诗》走进课室。
2.播放《读唐诗》伴奏,同时课件出示几首唐诗题目。
《鹅》《绝句》《出塞》《相思》《静夜思》《渔歌子》《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