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材分析大家好: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
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
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
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
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
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
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
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二、教材梳理《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重点内容介绍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一一重在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地球的大小——重在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3.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认识地球仪——重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活动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重在利用经纬网来定位逻辑联系真实(事实)→模型(地球仪)学习方式建议对于这一节的学习方式,建议采用探究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诸如“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地球仪能告诉我们什么”等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探讨。
关于经纬线的知识,对于初一的学生是一个难点,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缺乏空间思维,又没有基本的几何知识,在初二会考复习时再来接触这部分内容就简单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刚开始的教授中就要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提倡学生人手一个小地球仪,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大地球仪,学生观察小地球仪,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空间模式。
讲经纬线时,最简便的就用成语“经纬纵横”配合手势:双手拱着合拢,做成球形,手指代表经线,指节代表纬线,这样演示很方便,也很直观。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重点内容介绍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五带的形成逻辑联系什么是自转(公转)→←地理现象(时差、四季)五带——名称、分界线、现象学习方式建议本节内容重现象,轻原理,对于二分点和二至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现象即可。
在教学要尽可能浅化,从学生生活中出发,寻求感受上的认同,例如,教材中的n2活动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威海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威海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这样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地球是在运动的,进而我采用学生分角色做游戏来突破难点:一个学生站中间扮太阳,平举双手作阳光始终指向地球,一个学生手持地球仪扮地球绕着太阳转,四个学生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站在太阳四周。
让学生演示出地球公转的规律来(关键是手持地球仪的同学要让地球仪的地轴始终向北方倾斜),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摸索,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公转的知识点。
在这部分内容中,纬度位置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作为纬度因素必须着重强调,纬度位置决定了五带的形成,也对气候类型以及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点必须强调清楚。
第三节地图重点内容介绍1.认识地图三要素2.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并能够从图中分辨出山的各个部位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平面图。
逻辑联系共性(地图三要素) →个性(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习方式建议地图是一种工具,重在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情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地图知识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为什么要学习地图,怎样使用地图。
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方向、算距离”,直接体现学习地图的实用价值,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地图这节的处理中,我采用从《威海地图》入手,(一)什么是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你从中看到了哪些内容?小组交流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分别有哪些?从图中举例说明三个基本要素的应用。
(二)地图上的方向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学校在哪里?你家在哪里?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是如何辨别的?(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小组完成)在《威海地图》上算出学校到威海一中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如此步骤,使学生对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再来了解世界地图就简单了许多。
将《威海地图》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用地图中学习地图,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内容熟悉亲切,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能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画图,从教室的平面图开始,画世界海陆轮廓图,也可以先描再画,通过绘制,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和理解。
对地图这一部分我说得比较多,都是希望学生学会读图,并逐渐养成主动用图的良好习惯,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所以也希望大家在教学中要多加重视地图的学习和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重点内容介绍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逻辑联系宏观(海陆比例)→中观(大洲和大洋)→微观学习方式建议对于海路的面积比例,学生能够说出即可。
对于海陆的分布,有“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的要求。
具体内容则属于地理常识,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用记)、分布特点、界线等。
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教材还设计了诸如绘制大洲几何拼图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
对于七大洲、四大洋的认识,可以如下设计:(1)观察地球仪,找出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2)查阅课本后面所附的世界地形图,了解大洲之间的分界(3)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完成七大洲的分布草图。
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先自行思考,然后组内探讨,在全班交流,最后完成草图的勾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应用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内容介绍1. 沧海桑田(海陆在不断变化)——重在科学观念的教育2.板块构造学说——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逻辑联系与前一节的静态描述相衔接,重在动态分析学习方式建议这一内容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学习方法上要注意探究性,用实证来分析和推测。
教材提供了很多的实例,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可以再去搜集有关的实例。
从观念培养的角度看,要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这也需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
这些就需要用板块构造想说来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察觉不出来,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重点内容介绍1、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2、初识天气预报(术语和城市天气预报图)学习方法建议这部分内容在与生活的结合非常密切,所以建议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实际生活挂钩,特别是教会学生读懂天气预报这种实际的生活技能。
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导入,我历来从我们本地的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入手,讲清其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简单分析其成因,来对比学习其它地区的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用自身的感受来直观地理解书上知识。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重点内容介绍1、学会阅读气温的变化曲线图,分析某地气温的时间变化。
2、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逻辑联系:气温的季节(时间)变化——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气温的地区(空间)变化——等温线图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学习方法建议主要是读图分析,讲练结合。
在气候这一部分的学习,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非常重要,所以,在向学生们介绍第一幅气温曲线图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让学生真正看明白。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重点内容介绍1、学会阅读降水的柱状图,分析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
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分布图,分析影响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
逻辑联系:降水的季节(时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地区(空间)变化——等降水量线图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学习方法建议主要是读图分析,讲练结合。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重点内容介绍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逻辑联系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学习方法建议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1)分类不必太细(2)只说明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特点可以分散到具体区域中讲解。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重点内容介绍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