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X发〔X〕17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方案》(X 发〔X〕3号)精神,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持和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生态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X和XX、X、X全会和省委X六次全会、市委X 五次全会精神,把坚持绿色发展、改善总体环境质量作为着力点,全力开展水污染防治,以保持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推进、坚持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对江、河、湖、库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形成“政府统领、部门协同、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不断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和谐共赢。
(二)工作目标到X年,列入国家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的3个断面,在扣除天然背景值影响情况下,呼兰河双河渠首断面达到Ⅲ类水体、X的友好断面达到Ⅳ类水体、X干流的嘉荫断面达到Ⅳ类水体,确保晨明出境断面达到Ⅳ类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Ⅲ类。
到X年,全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饮用水安全有效保障,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水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主要江河湖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证。
到X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二、主要任务(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1.控制用水总量强化用水监督管理。
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制定完善主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
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
严格取水许可审批、严格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许可。
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
新、改、扩建项目用水要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严格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要求。
到X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5.86亿立方米以内。
(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委、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参与,各级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各级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严控地下水超采。
在X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发利用地下水,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从严审批地热水、矿泉水开发取水许可和采矿许可。
依法规范机井建设管理,开展已建机井排查登记,逐步关闭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
X年底前,完成地下水超采区复核和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划定。
到X年,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市水务局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参与)2.提高用水效率各级政府要将节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逐步提高非常规水源的利用率。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逐年提高,具体目标值待国家用水效率指标分配后另行制定。
(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住建局参与)抓好工业节水。
开展节水诊断、水平衡测试、用水效率评估,严格用水定额管理。
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
鼓励高耗水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对标达标。
强化节水监察和环境监察,倒逼重点行业及工业园区加快节水技术升级。
到X年,力争全市电力、钢铁、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市工信委、市水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加强城镇节水。
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节水标准的产品和设备。
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
市、县两级公共机构分别于X年和X年建成节水型单位。
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开展检漏、测漏排查和更新改造,到X年,市本级管网漏损率控制在20%以下;到X年,控制在20%以下。
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配套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水务局、市质监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参与)发展农业节水。
大力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
到X年,完成5处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市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5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以上。
(市水务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农委参与)3.科学保护水资源继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建立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和纳污总量控制评价体系,全面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加强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结合水利普查成果,完善重要入河排污口管理台账,全面推进重要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市水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参与)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
完善水量调度方案。
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合理安排下泄水量和泄流时段,维持河库基本生态用水需求。
发挥好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质中的作用。
新建水电水利工程应同步建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承担生态供水任务的现有水利工程要严格按批准的调度方案满足生态供水需要。
(市水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参与)科学确定生态流量。
对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X -X年)》的呼兰河铁力市境内,科学确定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并作为流域水量调度的重要参考。
(市水务局牵头,市环保局、市资源X局参与)(二)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1.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小”企业。
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
X年底前,各级政府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造纸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取缔结果向社会公开并报工业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参与)加强重点行业源头控制。
进一步加大造纸、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新、改、扩建上述行业建设项目应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置换。
制定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实施企业清洁化改造,造纸、钢铁、制药等行业于X年底前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工艺)改造要求。
(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参与)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
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的污染治理。
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应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工业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后,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
(市环保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参与)2.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加快推进规划项目落实,确保污水处理能力满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需要。
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X年底前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和再生利用要求。
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
到X年,所有县(市)、区和3万人口以上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X县、铁力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其他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
(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参与)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大力推进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
除干旱地区外,新建成区应全面实行雨污分流,鼓励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深入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管网应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
到X年,全市新、改建排水管网不低于30公里,市级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参与)推进污泥处理处置。
加快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严格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的污泥进入耕地,全面取缔非法污泥堆放点。
到X 年,现有污泥处理设施基本完成达标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城镇建设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设施。
(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参与)3.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市畜牧兽医局、市环保局负责制定《X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实施方案》,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与防治工作,市环保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划定禁养区,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于X 年8月底报市畜牧兽医局、市环保局备案,X年底前完成清理整顿;对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等设施。
散养密集区内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X年起,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
未按要求建成无害化污水污物处理设施的养殖场(小区)不得通过动物防疫条件审批。
(市畜牧兽医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参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城市周边设施农业蔬菜生产。
促进化肥需求低的农作物面积恢复性增长。
(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参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设立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示范区,开展植保一体化服务示范,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
到X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绿色防控措施处置率达到30%。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和精准施肥,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38%以上。
加大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加强废弃农药包装物监管。
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到X年,力争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300万亩。
(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参与)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消纳及监测预警体系。
到X年,初步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市农委牵头,市水务局参与)防治水产养殖污染。
进一步加大水产品产地和市场监测力度,加强养殖环节投入品的监管,有效杜绝违禁投入品的使用。
鼓励和扶持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逐步减少冰鲜杂鱼饲料使用。
积极推广水产健康养殖、节能减排技术。
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为牵动,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规模化发展。
(市农委负责)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鼓励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继续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以地表水水源地周边农村地区为重点,推进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粪便处理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市住建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畜牧兽医局参与)4.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