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

2021年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学案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关于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1.描写春节的吧:2.元日3.王安石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7.2.描写元宵的:8.元宵9.唐寅10.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11.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人。

12.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13.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4.3.描写七夕的:15.七夕16.[五代·后唐] 杨璞17.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18.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4.描写端午的: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描写中秋的: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其他资料】“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小李杜”之于晚唐诗坛的作用,我们总是不禁要拿来与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类比,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诗佛”是指王维,字摩诘,河东人。

工书画。

名和字均取自于《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

王维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

苏轼评论他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21岁中进士,得到张九龄提拔,官至监察御史。

张九龄罢相,他便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兄(xiōnɡ xōnɡ) 魂(hún húi) 屠(fú tú)苏(shū sū) 异(yìì) 欲(yù yǜ)二、结合诗句,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A.太阳落山时B. 天刚亮时C.傍晚时分2.每逢佳节倍.思亲。

()A.加倍B. 一倍阅读能力大提升三、把下列诗句和相关的诗意连一连。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请你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一、兄(xiōnɡ) 魂(hún) 屠(tú) 苏(sū) 异(yì) 欲(yù)二、1.B2.A三、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牧童要遥杏花村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四、我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人们做好各种好吃的,准备辞旧迎新。

第三单元【单元导教】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古建筑、古代名画四个角度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课文中的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

会写35个字,会写30个词语。

2.能分享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经及成果,认识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中的7个生字。

3.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中华优秀文化的四字词语。

阅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

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口头表达:1.能说出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3.能对他人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书面表达:1.能说出先总说再分说相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2.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

3.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习俗。

4.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9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古诗三首》描述了三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过节时的情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古诗的方法,了解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魅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关注诗句的理解:读懂诗句是学习古诗的基础,是了解节日风俗习惯,感受节日气氛的前提。

在这一课中,“除”“屠苏”“新桃换旧符”“曈曈日”“异”“倍”等词语较为生僻,可结合注释、演变过程和象征意义进行诗句的理解;古诗言简意赅,常常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在后两首古诗中,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兄弟们遍插茱萸时又少了谁?当时他们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画或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发挥想象进行诗句理解。

关注节日和习俗:三首诗中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元日》描写了春节有换桃符、放爆竹、喝屠苏酒除旧迎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人们上坟祭扫时的愁苦情绪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戴茱萸的习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一人客居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八个左右结构,三个上下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为左右同宽的字。

在教学“牧”字时,引导学生观察“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且“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读三首古诗中的“屠、苏”等7个生字。

2.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元日》。

背诵《元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元日情景。

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这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卷中,中华传统文化更是熠熠生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