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州市2016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

泰州市2016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

2016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语文Ⅰ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忠实与通顺,作为翻译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的文字,不管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不到翻译的作用。

②规范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的不智之举。

③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颇有微词,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

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

A.截然相反削足适履一无是处B.大相径庭舍本求末体无完肤C.截然相反舍本求末体无完肤D.大相径庭削足适履一无是处2.在下面几种情境中,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春游时,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张华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最近的一些家庭变故,让我时时想到生生死死的更替。

自然想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句。

3.下列对联的内容与名胜古迹不对应...的一项是(3分)()A.仙鹤立高峰,鹦鹉龟蛇齐舞拜;神龙归大海,波涛风雨尽欢呼。

(黄鹤楼)B.妙笔生花,写尽松岩神韵;新诗入梦,吟成云海奇观(庐山)C.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万千(岳阳楼)D.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泰山)4. 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难道火星文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流行歌词就不是一种语文?难道网络用语就不是一种语文?的确,生活就是语文,世俗化的生活土壤也只能培植出世俗化的语文。

当语文成了人们▲,语文变得风趣;当语文成了人们▲,语文变得无聊;当语文成了人们▲,语文变得无情;当语文成了人们,语文变得无奈。

①手中的玩物②嘴边的谈资③心灵的历史④身上的负担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5.阅读下面表格,完成后面的问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读史兵略》序(清)胡林翼天下之治,常肇.于忧勤,而其乱也,皆由于逸乐。

小人溺于俗而不忧其不可常,幸其苟且安乐以没其世,此召祸之最巨者也。

然而转移气化之柄,则赖在上者有以防患于未萌,虽忘寝食以忧之,犹惧其罔济,而敢自存幸心乎?是故激而为兵戎,祸之燎原者矣。

或营或竞,争逾其则,知巧迭构,强弱相贼,于是敌国外患,纠纷侵夺,神农、轩辕,惄然忧之,赫然伐之,乃得安谧。

有周画井田,置六乡,其乡遂之.民,皆兵也;其六官之长,皆帅也。

周德不竞,陵夷至于春秋,大小相并,弱肉强食。

孔子忧之,作为《春秋》,垂.法来世。

左氏承圣绪,萃诸国宝书①以为之传,权术诡谲,靡.不毕究。

后暨汉唐,以逮有宋,蹂践吞并,乱靡有届。

宋臣司马温公忧之,辑为《通鉴》。

呜乎!盖君子之忧世如此其深,故其纪载如此之详也。

林翼遭时多故,过蒙殊恩,畀以疆事,与使相②襄平官公,同修兵戎于江汉,受任既重,深惟负乘之惧,顾才不副志,略不称心,私窃忧之。

戎幕相与从容风议者,辄及二书,因.条取其言兵者汇编之,以朝夕循览,期牖.顽钝。

呜乎!监于成宪,其罔有愆。

盖自忧其德薄而任重,知小而谋大也。

然而煦妪覆育,滋愆无极,斗诈矜力,雄桀以为德,毋曰胡害!其祸将大,庶几览斯编者,忧世风之日下,而思整武,以豫为之防,以无悖于.“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义云尔。

益阳胡林翼撰。

(节自《读史兵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有删改)[注]①宝书:指官修史书。

②史相:清代用以称呼兼任大学士的总督。

6.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治,常肇.于忧勤肇:因为 B.作为《春秋》,垂.法来世垂:流传C.权术诡谲,靡.不毕究靡:无,没有 D.期牖.顽钝牖:打开7.下面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乡遂之.民,皆兵也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因.条取其言兵者汇编之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赫然伐之,乃.得安谧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以无悖于.“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义云尔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8. 胡林翼编撰《读史兵略》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2分)答:9.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左氏承圣绪,萃诸国宝书以为之传。

(3分)答:(2)顾才不副志,略不称心(3分)答:(3)滋愆无极,斗诈矜力,雄桀以为德(4分)答: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刘过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

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

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①。

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②。

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

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释:①沐猴冠: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

②弹铗: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

(1)词人在上阙层层否定,试概括作者否定的内容。

(4分)答:(2)“铗休弹”中“休”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3)赏析“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4分)答: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 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__ ______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3)钉头磷磷,____ 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4)___ _ 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5)___ _ 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6)定乎内外之分,___ _ 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7)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___ _ 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寻乎?”(《论语》)(8)此谓诚于中,形于外,___ _ _______。

(《大学》)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浣衣母废名①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

这,就是李妈的家。

而她的酒鬼李爷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这间茅草房。

②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

李妈并没实在感到穷的苦处。

朝前望,又满布着欢喜:将来儿子成立……③李妈日子过得像门前桥下的流水一样,缓缓地流着。

邻居王妈的小宝贝,白天里总在李妈门口匍匐着,吃饭时她也顺便喂一喂;身上穿着彩衣的许许多多的城里太太们的小孩,也喜欢来这里围着她,口里不住歌唱。

茅草房俨然是孩子们的乐园。

④李妈平安的度过四十岁了。

李妈的茅草房,再也不专是孩子们的乐地了。

太太们的姑娘下河洗衣,依着母亲的嘱咐,只能到李妈家休息。

李妈拿一把芭扇,急于想挥散她们那苹果似的额上一两颗汗珠。

三五成群的少年,傍晚,也喜欢来到她茅草房河的对岸以及宽阔的桥石上。

姑娘们回家去便是晚了一点,说声李妈也就抵得许多责备了。

守城的兵士,渐渐同李妈认识,有两个很带着孩子气的,简直用了妈妈的称呼。

他们有了这公共的母亲,越发显得活泼而且近于神圣了。

⑤只是后来,她的两个儿子,一个死了,那一个逃到什么地方当兵,驼背姑娘也死了。

⑥今年夏天来了一个单身汉,年纪三十岁上下。

一日想到,在李妈门口树荫下设茶座,生意必定很好,跑去跟李妈商量;自然,李妈是无有不行方便的。

⑦人们不像从前吝惜了,用的是双铜子,每碗掏两枚,值得四十文;水不花本钱,除偿茶叶同柴炭,可以赚米半升。

每天,那汉子提着铜壶忙出忙进。

老实说,不是李妈,任凭怎样的仙地,来客也决不若是其拥挤。

那汉子苦央着李妈不再洗衣服:“到了死的日子还是跪!”李妈也就过着未曾经历过的安逸了。

然而寂寞!疑心这不是事实:成天闲着。

李妈并不显得几大的欢欣,照例招呼一声罢了。

晚上,汉子进城备办明天的茶叶,门口错综的⑧李妈似乎渐渐热闹了,不时也帮着收拾茶碗。

已经做了奶奶的王妈带着孙儿来谈天:“老来的好缘法!”李妈也陪笑,然而不像王妈笑的自然。

对待王妈,自然不是当年的体恤,然而也不是懒洋洋的陪笑,格外现出殷勤——不是向来于百忙中加给一般乡人的殷勤,令人受着不过意,而且感到有点不可猜测的了。

⑨如此也算带点甜味的生活,没过多久,一个谣言就哄动了全城,都说王妈亲眼撞见了什么。

年老的婆子们,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的摆着头:“从那里说起!”姑娘们美丽而轻便的衣篮,好久没有放在李妈的茅草房当前。

年轻的母亲们,苦拉着孩子吃奶:“城外有老虎,你不怕,我怕!”只有城门口面店的小家伙,同驴子贪恋河边的青草一样,时时刻刻跑到土坡;然而李妈似乎看不见这爬来爬去的小虫,荷包里虽然有铜子,糖果是不再买的了。

⑩那汉子不能不走。

晚上,流水激着桥柱,打破死一般的静寂,在这静寂的喧嚣当中,那茅草房内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李妈在这世界上唯一的希望,是她的逃到什么地方的冤家,倘若他没有吃子弹,倘若他的脾气改过来。

(选自《废名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删改)12.文中开头对茅草房所处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答:13.请简要概括文中李妈的性格特点。

(4分)答:14.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答:15.汪曾祺说,废名在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就是诗。

这样写对小说内容表达有何作用?试作探究。

答: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潜规则岂能变明规则邹振东①云南一名女导游不满游客消费低,大骂游客:“如果你要像貔貅一样只吃不拉……”“你不用为我埋单,可以的!……但是你可不可以为你的良心埋一份单?如果说你最起码那一点点的良心都没有,会遭报应的!”②视频中,云南女导游那样把自己当成法官,站在道德审判庭上居高临下,公然训斥旅客没有良心和德行,此前闻所未闻。

③目前,绝大部分舆论聚焦在旅游的市场管理、导游的职业困惑和个人的道德素养上,认为旅行社巧立名目,强迫旅客消费,是旅游行业的潜规则。

如果把这个事件当成是潜规则的一次暴露,由此重点整顿这个潜规则,我觉得是低估了这个事件的严重性。

这不是一个潜规则事件,不能简单地用对待潜规则的方法来处理。

它是一个明规则事件,低价团是旅游法明文禁止的,却堂而皇之写入合同,更值得关注的是,挑衅法律行业道德,却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