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蚌埠方言词缀浅析

蚌埠方言词缀浅析

蚌埠方言词缀浅析摘要:蚌埠方言词缀清晰地表现出北方大部分方言的词缀特点。

词缀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词缀是弱化的语素”。

“词缀的丰富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缀从所处位置上看,可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下面从语音化、语法化和语用化三个方面对蚌埠方言词缀进行分析,并指出各个词缀的弱化程度。

关键词:蚌埠方言;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语用化词缀附加式构词是汉语合成词构成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词缀正是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的附加成分,词缀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词缀是弱化的语素”[1],是附缀于词根的游离性或半游离性语素,或为显性羡馀成分,或为隐性羡馀成分。

“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词缀的丰富也是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2]词缀从所处位置上看,可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从词缀的性质而言,大致包括语音化词缀,语法化词缀和语用化词缀。

”[3]语音化词缀,又称语音词缀或音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与原来的读音有所变异。

从弱化程度上看,语音化词缀有游离性的,也有半游离性的,因而有的是完全羡馀成分,也有的是半羡馀成分。

就普通话而言,音变主要是轻化和儿化,但反过来说读音轻声化的词缀不一定是语音化词缀。

语法化词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在语法方面对由其构成的派生式复音词产生作用,具体是指与词根搭配后构成新词,改变了词的性质。

语法化词缀中也同样具有游离性或半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或半羡馀成分。

语法化后缀读音多为轻声化。

语用化词缀是指充当词缀的语素在语用方面对其所构成的派生式复音词产生作用,体现了方言的表达习惯,在使用时临时粘附在词根上,多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语用化词缀中有些是半虚化词缀,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还有一些后缀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词根加上语用化词缀以后,显现出事物的情状,程度等效果。

有的词缀还存在兼类现象,即可以是语音化词缀,也可以属于语法化词缀。

本文所探讨的蚌埠方言,即蚌埠市及周边所属中原官话地带的方言。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蚌埠方言至今仍保留一些山西、江浙一带的词语。

蚌埠地处安徽北部淮河中下游,是重要的水运和铁路运输枢纽并作为商埠。

皖北及苏北、浙江、豫东、鲁南等地人口大量涌入,在北方“侉腔”与南方“蛮音”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阜宿方言为基础,融入江淮官话和少量吴语成分的蚌埠方言。

”[4]方言的交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人员交流,三个因素构成了蚌埠方言丰富多彩的词缀系统,又由于受北方中原官话影响及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蚌埠方言词缀清晰地表现出北方大部分方言的词缀特点。

下面从语音化、语法化和语用化三个方面对蚌埠方言词缀进行分析,并指出各个词缀的弱化程度。

一、语音化词缀蚌埠方言的语音系统缺乏卷舌音[er],因而也就没有儿化现象,也就不可能有“儿”缀。

语音化词缀没有实在意义,是为了方言的表达需要,存在于词根后面构成双(多)音词,起到一种衍音的效果。

较为常见的语音化词缀有后缀“子”、“头”、“个”和前缀“阿”。

(一)后缀1. “子”“‘子’是从古代汉语中由实词虚化而来的现代汉语词缀。

”[5]“子”与词根结合构成双音节词。

以下分不同情况来分析蚌埠方言后缀“子”。

(1)蚌埠方言语音系统中没有儿化音,人们习惯把普通话中的儿化词尾读成“子”尾。

“子”是轻声化读音。

可游离于词根之外,其存在与否不会影响词的性质和意义,是完全羡馀成分。

如:(2)普通话中有些词无需加“子”,而在蚌埠方言中常加上后缀“子”,词根加上“子”之后对词义无影响,与原词没有本质区别,这里的“子”也具有游离性,也是完全羡馀成分。

如:(3)蚌埠方言中由于表达需要,常在量词后加后缀“子”,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其存在与否对词义没有影响,无实义,轻声化。

如:(4)还有一些子尾词多为贬义,在意义上指代有这一特点的人,读音轻声化,独具蚌埠方言特色。

这里的“子”和词缀联系紧密,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

如:2.“头”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是游离性的,是羡馀成分,如:名+头木头砖头石头骨头锄头一部分是半游离性的,是半羡馀成分,如:动+头盼头念头说头想头看头形+头苦头甜头准头半游离性的“头”可看做语法化词缀,因为跟在动词性与形容词性词根后面能引起词义与词性的变化,使其都变成了名词。

3. “个”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构成双音节词,无实义,弱读轻声,应该是半游离性的,为半羡馀成分。

如:(二)前缀只有“阿”一个。

在蚌埠方言中,习惯在称呼前加上“阿”用来过渡,如:阿爸阿妈阿奶阿叔阿姨……这里的“阿”发音短促、轻而弱,很快就过渡到“爸、妈、奶”等词根上。

一般认为蚌埠方言中的“阿”[a]与北方话中的“俺”[an]有关系,是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中[n]韵尾脱落造成的。

“阿”没有实义,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二、语法化词缀一个语法化词缀与词根结合构成复音词时,一般不会发生音变,保留其原有的读音。

即使有音变,或只是处在萌芽状态,或只是具有可能产生音变的倾向.语法化词缀的结合能力有的很宽,有的却很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语法比词缀,一定都具有游离性或半游离性。

蚌埠方言中的语法化词缀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一)前缀“初”“老”“第”如:初——初一初二初三初四(一般每月的前十天这样表示)老——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置于单数或复数前表示排行)第——第一第二第三第十(置于单数或复数前表示序数)“初”“老”“第”尽管没有实义,都有表序的语法作用。

“初”、“老”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在表示时间和排行时却不能少;“第”有游离性,是羡馀成分,“第二层楼”可以说“二楼”。

(二)后缀⒈“们”一般都认为“们”是一个表示复数的后缀。

具有游离性或半游离性,是个羡馀成分或半羡馀成分,读音轻声化。

如:朋友——朋友们弟兄——弟兄们姐妹——姐妹们但正如名词或代词可以单复数同形一样,带“们”的词语在蚌埠方言里往往也可以表达单数概念。

如:哥们姐们娘们⒉“子”在语音化词缀里已介绍过“子”,“子”是不能引起词义或词性变化的。

但“子”还可以附在动词性词根语素或形容词性词根语素后构成新词,并且引起词义和词性发生变化,因此本人认为此时的“子”应该是语法化词缀,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

如:⒊“头”在语音化词缀里已顺带介绍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语用化词缀语用化词缀体现了方言的表达习惯,在使用时临时粘附在词根上,多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词根加上语用化词缀以后,显现出事物的情状,程度等效果。

语用化词缀中有些是半虚化词缀,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还有一些后缀语素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语用化词缀既有单音节,还有双音节(包括叠音词缀),及三音节。

语用化词缀所形成的语用色彩是极其丰富和耐人寻味的。

这类词缀常被称为状态词缀。

(状态词缀:一种介于构形词缀和构词词缀之间的词缀,没有实在的语法意义也无词汇意义。

)在本文对词缀的三种分类中,蚌埠方言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是语用化词缀,其产生、使用和变化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最能体现蚌埠方言的表达习惯和方言特色的一类词缀。

(一)单音节词缀⒈前缀(1)“老”“老”既是一个表序数的语法化词缀(见上文),又是一个表达各种语用效果的语用化词缀。

这类词中的前缀“老”是半虚化词缀。

蚌埠方言中“老”的语用化用法与普通话一致。

如:①老赵老王老刘老李②老鼠老鹅老鸭老虎③老弟老师老婆老公④老哈老新(假货、赝品)老假老真老比(人厉害、嚣张)⑤老叔老姨老舅老姑①中的“老”放在姓氏的前面,用来称呼年纪较大的人。

如果直接称呼中老年人的姓,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老”的使用在表达上不仅顺口,同时也具有某一种自然活泼的语用色彩。

这一般是年岁较大的人之间所表示的尊称,直呼其名怎么也不如呼“老+姓”来得亲近。

“老”具有游离性,是羡馀成分。

②中的“老”仅为一种日常表达习惯,没有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口语中加在词根前面构成双音节词,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③中的“老”在使用上产生一种敬重或亲昵的语用色彩。

在这种用法中,“老”的对象都是亲人或自己熟悉了解,关系较好的人。

“老”具有游离性,是羡馀成分。

④为蚌埠方言中特有的词,一般都含有贬义。

“老”不能去掉,否则就不成词了,所以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

⑤中的“老”在蚌埠方言中表示辈分时与“小”有相同之处,如普通话中说“小叔”“小姨”“小舅”,而在蚌埠话中常称呼“老叔”“老姨”“老舅”,“老”就是表示在辈分中排在最后或年龄最小。

这里的“老”是半虚化的语素,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

(2)“大”“小”“大”“小”在蚌埠方言中作为语用化词缀,是半虚化的语素,具有半游离性,是半羡馀成分。

常常出现在熟悉亲昵、年岁较小的人的名字或姓前,表示关系密切。

前缀“大”“小”放在姓氏前,在蚌埠方言口语中一般不可以省略。

例如:(3)“瞎”“生”“虚”“溜”“瘟”“恶”蚌埠方言中在对事物的性状程度进行描述时,常用以上词缀放在单音形容词前面,有加深程度的语用色彩,如:瞎——瞎轻瞎黑瞎短生——生硬生疼生冷虚——虚青虚紫虚绿溜——溜酸溜圆瘟——瘟腥瘟臭稀——稀烂稀碎齁——齁咸黢——黢黑窝——窝苦迅——迅甜拧——拧细这类词缀也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只是构词能力较弱,往往只能构成数量有限的一类形容词,有的只能构成一两个词。

⒉后缀(1)“腾”腾——捣腾闹腾摇腾倒腾翻腾折腾这里的“腾”的使用有一种责备口气的语用色彩,表示一种不太正常的行为。

“腾”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读音轻声化。

(2)“娄”“哧”“咕”“悠”“拉”娄——提娄抖娄划娄哧——扣哧倒哧抹哧咕——嘀咕叽咕捣咕悠——转悠晃悠逛悠拉——扒拉呼拉沥拉这类双音词表示动作的随意或幅度小,增强了词语的表现力,具有浓重的蚌埠方言色彩。

都是游离性词缀,完全羡馀成分,读音轻声化。

(3)“溜”“乎”溜——稀溜酸溜滑溜光溜乎——热乎黏乎邪乎烂乎“溜”、“乎”都置于形容词后面,在蚌埠方言中具有一致的作用,即与词根搭配使复音词变得形象生动。

两者都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溜”、“乎”等还可以构成叠音词缀使用,后面将做具体分析。

①动+巴——眨巴揉巴剁巴撕巴哈巴(吹牛、说假话)②形+巴——窄巴瘦巴紧巴挤巴“巴”读音轻声化,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

动词中的“巴”有表示动作的迅速、短暂无需过多在意的语用色彩。

而形容词中的“巴”则有表达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多为不满的感情色彩。

上述的这些带后缀的词不少都还可以重叠使用,如:①带“巴”“娄”“哧”“悠”“拉”等的双音动词都可以连用,表示动作的轻松随意,连续不断。

如:眨巴眨巴揉巴揉巴剁巴剁巴撕巴撕巴提娄提娄抖娄抖娄倒哧倒哧抹哧抹哧转悠转悠晃悠晃悠呼拉呼拉沥拉沥拉②带“乎”“巴”“溜”等的双音形容词可以通过构形,形成以下形式,如:热热乎乎黏黏乎乎烂烂乎乎窄窄巴巴瘦瘦巴巴紧紧巴巴稀稀溜溜酸酸溜溜滑滑溜溜⒊中缀(1)“拉”“巴”拉——布拉条(布条)屋拉牛(田螺)没深拉浅(不知道深浅)巴——精巴光(不穿衣服)清巴冷(天气寒冷)“拉”和“巴”具有游离性,是完全羡馀成分,读音轻声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