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杨晓维经济理论要服务于经济现实。
然而,相对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我国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越来越难以承担服务现实的责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市场化,实践已远远突破了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的冲突。
这种状况,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经济学的“危机”或“困境”。
摆脱困境,构建中国的市场经济理论,既是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践的要求。
一、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中国目前的主流经济学,是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基础上构建的我国传统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
反思传统,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致用之学”,传统经济学在计划体制下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在理论上证明计划经济及相应的各项政策的合理性,;二是在揭示计划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为改善计划的手段。
1、宣传功能计划经济体制,是国家对整个经济实施计划控制和管理的经济。
为了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社会生产,个别经济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计划指令,否则就可能破坏计划的完整性,导致计划的失效和经济的混乱。
但是,由于生产由国家统一安排,生产成果按平均主义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单位和个人既没有选择特定活动的权利,也不能基于自己的活动直接获取收入。
计划体制下个别经济行为与行为主体的收入相互分离,单位和个人缺乏努力执行计划的内在激励。
为此,政府必须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实施计划。
同时,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激励干部和群众自觉执行计划,努力工作,同心同德实现计划目标。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矛盾运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在于说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部分,则力求在理论上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教育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中,实现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此,在出现利益冲突时,即使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受到损害,也要为了社会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积极、主动地执行计划指令,努力工作。
除了一般性的宣传之外,传统政治经济学还要在理论上阐释各项具体政策,向群众讲清政策的“道理”。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每一项政策、每一次运动,无论是五十年代宣传三面红旗、大炼钢铁,还是六-七十年代批“三自一包”、“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都需要经济学家找出相应的理论根据,以形成人们的共识,统一思想,从而动员干部和群众,保证不同时期的各项政策都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相当大一部分理论经济学家实际上都在围绕着宣传工作从事科研和教学。
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政策,教学是在培养宣传人才。
为了保证宣传的质量,统一宣传口径,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自己的标准教科书,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宣传。
对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诠释,首先都要由权威人士或权威文章定调子,确定“提法”,大家在此基础上展开。
同时,通过各级行政部门,强化科研、教学和宣传纪律,甚至通过政治运动保证思想统一。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也有部分经济学家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是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对传统理论产生过疑问,对具体的经济政策提出过批评,并在经济学界引起过一些争论,如对价值规律、商品交换问题等的讨论,但形不成主流,而且往往成为批判对象。
与上面保持一致一直是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政治准则,领会上面的“意思”成了经济学家的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下,经济学家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
2、研究功能传统经济学的另一项任务,是研究计划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从而在理论上为形成科学的计划管理体系,改善对经济活动的计划管理,增进计划经济效率而努力。
在理论经济学方面,传统经济学在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计划经济的实践,总结、归纳、概括了大量计划经济的原则、运行规律,用以在理论上指导经济活动。
而应用经济学(当时直接从属各经济部门,故称为部门经济学),则在计划经济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对口的各经济部门的工作,形成了各自的应用理论。
进而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经济部门,改善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计划管理。
经过几十年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金融、会计、统计等部门经济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体系。
研究的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经济活动,为改善计划经济的运行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也应该指出,传统体制下的经济工作方针和政策,通常都不是在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而往往是首脑机关自行决策的产物。
经济学家只是进行事后的论证、说明,研究如何完善政策。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政策是错误的,经济学家也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当错误政策带来严重后果时,也只能由决策者自己加以纠正。
所以,传统经济学只是被动地、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为改善计划管理做一些工作。
二、当前的问题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而思想上的拔乱反正,或思想解放运动,也解除了对理论研究的束缚,经济学呈现出一派繁荣,并逐渐成为“显学”。
⑴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一批经济学家在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或是以经典的马克思为依据,重新解释理论,解释现实;或是试图从现实出发,创新原有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虽然也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仍然还是以注释、宣传上面的政策为已任。
上面制定一项政策,提出一个口号,就忙着找理论根据,对其加以阐释、发挥。
但所有这些工作,对于人们摆脱教条,统一改革思想,理解中央各项政策,动员群众投身改革,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全会以来,从社会主义也有商品交换,要运用价值规律;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都凝聚着中国经济学家的苦心。
⑵经济学家们不仅致力于改革观念的形成,而且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还积极投身于改革方案的设计,对于如何推进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大量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报告。
有不少建议被被决策者接受,转化为了相应的政策,运用于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
这些建议和政策,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没有这些经济学家们的努力,也许改革会有更多的困难。
而且,对策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经院式、考证式、注释性、宣传性研究方法的矫正,使经济学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
在肯定经济学家们在推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主流经济学并未摆脱传统理论的基本框架,理论本身的进展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对策式的研究对经济学本身的学术进步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还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1、注释性的理论,虽然有助于统一思想,但丝毫无助于理论的提升和深化。
而且随着改革的推进,形势的变化,理论解释跟不上政策的变化,往往严重脱离现实,理论的尊严受到现实的嘲弄,败坏了理论的名声,使人们产生对理论的普遍不信任感。
2、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改革实践的的总结,主流经济学家在改革实践中创新了大量理论观点。
但是主流经济学没有、也无意改变传统理论基础,而只是力求在传统理论的既存框架内,用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概念,对具体问题的重新说明,使之更符合改革开放的现实。
而传统经济学本质上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因此由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观点与基础理论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
例如市场效率与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的排他性利益与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市场价格的基础,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等等问题。
传统理论无法支持这些来自实践的新观点,而这些观点也不能在确定的基本理论基础得到深化,上升为理论。
基于传统理论对这些新观点的解释,往往显得牵强,缺乏说服力。
3、由于主流的基础理论在本质上仍然是计划经济理论,而基于这样的理论是不可能构造出面对市场经济现实的应用经济学理论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应用经济学可能有两种选择:或是以脱离现实为代价,仍然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构造应用经济学理论,以保持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一致性;或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不顾理论基础与应用部分的矛盾,引入与现实吻合的应用理论,以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无论哪种方式,都很难构造出有坚实理论基础,又能够有效运用于现实的的应用经济理论。
可能是由于应用经济学家更贴近现实,所以应用经济学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支撑的问题似乎更为明显。
4、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是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实践,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很多政策建议要么就仍然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下考虑问题,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
要么干脆不要理论,依靠直觉、经验,用一些直观的、简单的、往往是似是而非的“理由”(包括国外教科书中的原理)对政策建议作出说明,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建议的可操作性是值得怀疑的,能否成功只能听天由命,留待未来去捡验。
政策建议虽然是理论通向实践的重要环节,但其本身并不是理论,因而也就无助于推进理论的发展。
但是,由于这种“研究”经济学的方式得到政府部门的赞许,在中国这个“官本位”影响较大的社会,相当一段时期,似乎成了研究经济学的标准方法。
反过来很多青年学生不去深入钻研理论,不对所涉及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靠经验、靠灵感,靠想象力写文章。
显然,以这种方式研究经济学,经济学的学术水平不可能得到提升,也很难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能够有效运用于实践的政策建议。
三、经济学的重建与发展要摆脱中国经济学目前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创新传统理论,构建与市场经济兼容的理论经济学基础;另一方面,则要改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有效的学术研究规范。
1、理论的重建在计划经济土壤上生长、发育起来,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传统经济学,由其方法论基础、理论前提、对象范围、概念范畴、研究目标等构造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整个这个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和对计划经济的肯定。
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内,仅仅通过修正或改变某些具体分析手段、个别理论观点等,是不可能将传统经济学改造为市场经济理论的。
因此,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要在重建基础上的发展,它不是个别理论观点的更新,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构造。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将马克思在分析当时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理论结论教条化,将其套用于当前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历史理论,用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进规律,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如何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取代,不断向着更高级形态发展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