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二)文言翻译找失分——采点直译句意明一考点再认识2019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查真题,明方向(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3分)译: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4分)译: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译:(2013江苏卷)李丰1 C “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2 D 第①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3 A 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4 ⑴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⑵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⑶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原卫尉李义的儿子。
文帝黄初年间,因其父李义任卫尉,他受命随军。
起初做平民时,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之名,能识别品评人物,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注意的。
后来随军在许昌,声誉日隆。
他的父亲不想让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谢客。
当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任文学侍从(官职名)。
等到明帝即位后,得到从吴国投降来的人,明帝问他:“吴国人听到我们魏国的名士是谁?”那人回答:“听说有个名叫李安国的人。
”这时李丰任黄门郎,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传播到吴越了!”后任命他为骑都尉、给事中。
魏明帝去世后,李丰担任了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不能为用。
正始年间,改任侍中尚书仆射。
李丰在朝廷,他经常称病,按当时朝廷的制度,养病上了百日,就要停发俸禄。
李丰总是在将够一百天的时候,就暂时任职几天,然后再病休,就这样过了几年。
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不到几年,都成为郡守。
李丰曾当着别人的面,告诫两个弟弟。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大家认为是仗势恃宠。
曹爽专权,与司马懿之间争权斗争激烈,李丰在他俩之间往来应付,力求自保。
所以在当时有人写讽刺的话:“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司马懿)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意思是说李丰兄弟们虽然外表冷静,而暗地里进行策划,伺机而动,如同黑夜中的游光。
等到宣王上奏章弹劾杀了曹爽,在朝廷见到李丰,李丰很恐慌,立刻气短,脚软在地上不能抬起。
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李丰虽然知道这并不是荣耀的推选,但自认为与皇家联姻,想攀附朝廷,因此接受不推辞,于是被任用。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皇帝常常单独召见与他交谈,不知说些什么。
景帝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李丰,李丰没把实情告诉他,他就杀了李丰。
这件事很隐秘。
李丰先后在两朝做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不以权而聚敛财富),只依靠俸禄罢了。
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常约束儿子不能有侵吞行为,平时所得的赏赐,便施舍给亲族;等被赐给宫人,大多给子弟,而李丰都把她们给了外甥。
等他死后,有关官员抄录其家,发现他家里没有多余的积蓄。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针策略1.文言文翻译的指导思想是:信、达、雅。
“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要“原文字字有落实,译文字字有根据”;意译就是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地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对、留、删、换、调、补。
“对”,就是逐字逐字对译,字字落实;“留”,就是原文中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换”,就是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义的词换成今天的意义的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调”,就是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补”,就是把原句中省略的内容即补充出来。
翻译时,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格式句),(详情见《大一轮复习》资料)。
要将这些特殊句式按照今天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翻译。
翻译时要分析该句翻译中可能是采分点的字、词、句,以便正确翻译,提高得分率。
4. 应禁忌:①专有名词,强行翻译;②该译不译,文白掺杂;③今义古义,不当替代;④ 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⑤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⑥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⑧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四 跟踪强化1.(2018苏锡常镇调研一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9分)徐锴,会稽人。
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
锴自能知书。
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
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
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
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
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
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
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
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
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
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
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锴颇怏怏。
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
”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
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
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
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
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
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
”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
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
”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
谥曰文。
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 直:当值 B .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忤:违逆 C .故所雠.书尤审谛 雠:校对 D .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比:近来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贡举是当时朝廷用经义法律取士代替科举考试的人才选拔方式。
B .朱黄是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它以示区别。
C .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
D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常借用陛下为对帝王的敬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5分)译:(2)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4分)译:4.徐锴以才学自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