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1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 (2)2 工程概况 (2)2.1 概况 (2)3 河流穿越通用技术措施 (3)3.1 组织机构 (3)3.2 围堰导流施工方法 (4)3.3 钢套管导流施工方法 (8)3.4 附属工程 (12)4 施工主要设备、材料及人员 (14)4.1 主要机具设备 (14)4.2 施工材料 (14)4.3 人员配备 (14)5 穿越施工进度计划 (16)6 穿越施工区域平面布置图 (17)7 河流穿越质量保证措施及HSE管理措施 (18)7.1 质量保证措施 (18)7.2 HSE管理措施 (19)7.3 河流穿越风险源清单及风险消减措施 (20)7.4 沟下作业安全措施 (20)7.5 环境保护措施 (21)7.6 河流穿越应急预案 (21)7.7 河流穿越HSE应急流程 (25)1 编制依据1.1 国家行业标准规范1.1.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1.1.2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2007);1.1.3 《输油(气)钢质管道抗震设计规范》(SY/T 0450-2004);1.1.4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69-2006);1.1.5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24-2007);1.1.6 《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T 0055-2003);1.1.7 《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Y/T 0053-2004)。
2 工程概况2.1 概况000000000000000000000。
管道长度246km(包含与000线并行段9.82km,不在本设计范围内),管径为Φ711,设计压力9.8MPa,钢管材质为L450M,年设计输量25×108m³/a。
全线共设站场4座,其中扩建站场2座(00首站、00末站),新建站场2座(00分输站、000清管站);设计线路截断阀室11座,其中5座监控阀室,6座监视阀室。
管道沿线水域大中型穿越17次,长度5796m,其中大型穿越5次,长度2886m,中型穿越13次,长度2910m;铁路穿越1次,长度80m;高速公路穿越3次,长度260m;高等级公路穿越12次,长度640m。
000000000000000000000市河流穿越详细分布见下表:33.13.1.1依据通用图纸设计的要求,管道埋深≥2.5m是为一般情况,若有冲刷数据,则管道埋深应在冲刷线以下0.8m,管沟坡比1:m按照GB50396-2006《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确定》,对于冲刷严重的河流应采取试压重块、石笼等措施稳管。
施工期应选在枯水期。
在上下游适当位置围堰导流,在围堰迎水面加无纺布防止水渗透。
为防止因地下水渗透而导致管沟塌方,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明沟排水的降水方法降低地下水位。
穿越管道就位前必须进行沟底清理,清除沟壁松动石块、浮土和积水等杂物,管道回填前应及时通知通信专业施工单位进行硅管施工。
穿越段管道周围先采用编织土带袋进行包裹回填,然后采用原状土回填,并夯实。
河槽段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
细土回填夯实后用音频检漏仪进行检测,合格并经监理确认后再进行原土回填。
AB3.2 围堰导流施工方法围堰导流法是利用围堰与导流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河水进行约束并使其按照预设流向导出施工作业区域,在完成该区域施工后再将水流引回原水道进行其它区域河床的施工。
根据现场河流的实际情况采用围堰和开挖导流渠相结合的方式先进行A 段的围堰、开挖、管道组装及回填等工序的施工,保证该段穿越管道延伸到河流岸堤以上的位置,待A 段施工结束后,拆除围堰,使河水沿原河道流淌,再进行B 的施工。
围堰导流示意图如下:3.2.1 施工程序上游3m8m1m4m30+m砂石围堰砂石 围堰水泵46m15m 46m下游 作业带 大于等于250m m 或冲刷线下80且不小于250m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导流渠开挖→围堰施工→作业带开拓→管沟开挖→→管线预制→→下沟连头→补口补伤→水压试验→管沟回填→地面检漏→地貌恢复3.2.2 施工准备3.2.2.1 施工前要征得河道、规划、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取得相应协议后方可施工。
3.2.2.2 对穿越段及穿越段两侧地下已测出和未测出的隐蔽构筑物进行调查,并采用保护措施,防止对其造成破坏,对穿越地下障碍物两侧各5m 范围内的管沟,应采用人工开挖。
3.2.2.3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临时性占地尺寸,由征地人员提前做好占地征用有事宜,超占用地量以实际发生为准。
3.2.2.4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之熟悉施工方案。
3.2.2.5 开始施工前,准备好施工需要的机具、材料等。
3.2.3 测量放线3.2.3.1 测量放线时,应根据施工图设计的穿越控制桩及线路定位桩坐标点,引出相对坐标点和标高,测量、放出管沟中心线、沟宽位置。
3.2.3.2 针对设计的稳管段、弯头处及护岸堡坎处,进行放线并做出标记。
同时,应根据施工方案确定的围堰堰体、组焊场地的位置、几何尺寸和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对其一并放线标记,将设计交付的控制桩引出作业带并加以保护。
3.2.3.3 将设计交付的控制桩引出作业带并加以保护。
3.2.4 导流渠开挖。
3.2.4.1 根据穿越段的水流量大小,然后按照公式来确定导流渠截尺寸:F≥Q/νC.3.2.4.2 根据设计资料,结合现场地势情况,确定出导流渠的尺寸如下:3.2.5 围堰施工根据现场情况在导流沟启用后,开始用单斗将河滩地的土方运到河边,围上游堰,围堰时采用顶流围堰,以便使河水沿自然方向流入导流沟;上游堰围好后,再围下游堰,堰体高出河水面0.5-1.5m。
上下游拦水坝可采用砂土砌筑或采用编织袋装土砌筑,考虑到坝的防渗功能,可在两条坝的迎水面上用防水布作防渗层。
筑坝断面图如下:3.2.6 排水在上、下游堰围好以后,立即用水泵进行抽水,将堰体内的积水排到堰外。
3.2.7 作业带开拓3.2.7.1 根据管道的埋深和地质情况,对地面高度进行相应削降,使拟开挖管沟底部距离设备站位处作业带水平面的高度在4m 左右,以便于下道工序的施工。
3.2.7.2 用挖掘机将穿越段内挖出的土倒放到河堤内侧的作业带内,保证设备作业空间,如下图:3.2.8 管沟开挖围堰位置示意图上游堰 下游堰上游截水堰下游截水堰泥浆泵 汇水沟河水潜水泵管沟防水布截水堰渗水混流泵集水坑排水示意图①管沟开挖时,应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②管沟开挖建议采用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为辅的管道开挖方式。
③管沟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管沟开挖尺寸,确保管沟成型质量。
水下管沟验收质量要求:a. 管沟应平、直;b. 主河床内管沟在超挖填垫达到设计标高基础上,实际中心线各点高程负偏差应小于0.2m,不允许出现正偏差;c. 实际管沟中心线偏移不应超过设计的 0.2m;d. 管沟实际宽度最小应保证设计管中心线两侧各 1.0m。
④施工单位应实测管沟平面图和纵、横断面图,并排除沟内孤石等障碍,管沟成型质量经验收符合要求后才允许下管就位。
3.2.9 管道预制、下沟和连头3.2.9.1 管线采用预制、下沟和连头的施工方法:主要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段预制(或整体预制),管沟成型后吊装下沟,然后再进行连头焊接。
穿越设计范围内管道焊接推荐采用半自动焊方式,焊接材料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确定,焊接工艺及验收应符合规范有关规定要求,穿越段全部环向焊缝应进行100%射线和100%超声波探伤检验,其检测应符合无损探伤的相关规定,Ⅱ级以上焊缝为合格。
3.2.10 连头待管道试压完成后立即进行连头作业,在连头的过程中,用水泵对管沟进行连续排水,使施工安全作业。
3.2.11 管道防腐焊口探伤合格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腐,防腐程序同一般线路要求。
3.2.12 试压3.2.12.1 穿越段试压前应补充办理作业许可证的相关内容。
3.2.12.2 管线按设计要求进行打压,对洁净、无腐蚀水进行水质化验,并出具权威证明,方可作为试压介质。
管道在连头焊接、防腐完成后先进行清管,然后按照地区等级进行全线的强度和严密性试压,强度试验压力参照地区等级要求,严密性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管道无变形,无渗漏为合格。
3.2.12.3 试压前用的压力表必须经过校验,其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50mm,精度不低于1.5级,试验压力表为0.4级,量程为被测量最大压力的1.5倍-2倍,最小刻度能显示0.05Mpa。
3.2.12.4 试压需要的压力表不少于两块,管段两端分别各安装一只温度计,温度计最小刻度应小于1℃。
3.2.13 回填3.2.13.1 管道回填前应及时通知通信专业施工单位进行硅管施工。
3.2.13.2 穿越段管道周围先采用编织土带袋进行包裹回填,然后采用原状土回填,并夯实。
河槽段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
3.2.13.3 细土回填夯实后用音频检漏仪进行检测,合格并经监理确认后再进行原土回填,并认真做好记录。
3.2.13.4 依据设计要求,试压完成后在护岸砌体下方位置沿管周长缠绕8mm厚的橡胶板,其缠绕长度按砌体基础宽度两边延长500mm计算,Φ4.0mm镀锌铁丝对其进行捆扎,间距2m。
3.2.13.5 为防止管道的飘浮移位,根据实际需要出发,可对河床内的管段应采用压重块进行稳管。
3.2.13.6 管道回填前应及时通知通信专业施工单位进行硅管施工。
穿越段管道周围先采用编织土带袋进行包裹回填,然后采用原状土回填,并夯实。
河槽段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
3.2.14 拆除围堰浆砌石护坡经过固化但未达到要求的强度时,应先用土方在护坡前面堆成一个挡水墙,防止河水直接冲刷护坡;然后,先拆除下游围堰,并将围堰用土石方推到河岸边缘,最后拆除上游围堰,上游围堰宜用单斗采用后退方法进行拆除,将堰体土石方挖到导流沟入口处或岸边。
3.2.15 回填导流沟自上游向下游方向逐步回填导流沟,避免沟内存水。
3.2.16 围堰段穿越施工待河床段穿越施工完成后,再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导流围堰段的穿越施工。
3.2.17 岸坡恢复管沟回填后必须对岸坡进行恢复,岸坡回填应进行分层夯实,夯实度应满足堤防技术要求及当地河务部门的规定。
3.3 钢套管导流施工方法钢套管导流法是受地行点的特殊限制并逐步利用地理高差,与钢套管导流相结合,对现有河水进行约束并使其按照预设流向导出施工作业区域,在完成该区域施工后再将套管等设施拆除其区域内的施工。
根据河流地貌的实际地形情况,利用上、下游河水落差,选择合适的一点架设四组套管,并沿套管的东、西两方向进行开挖、管道组装预制及回填等工序的施工,保证该段穿越管道达到理想穿越位置,套管导流示意图如下:3.3.1 施工程序施工准备→测量放线→铺设防渗层→铺设套管施工→作业带开拓→管沟开挖→→管线预制→→下沟连头→补口补伤→水压试验→管沟回填→地面检漏→地貌恢复3.3.2 施工准备3.3.2.1 施工前要征得河道、规划、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并取得相应协议后方可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