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________(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_______(3)于是遂就.书就:________(4)吾徒.相教徒: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借因为靠近,接近白白地2.(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

而邴原,只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4.(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己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翻译为“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意思是“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翻译为“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以”意思是“因为”。

“ 于是遂就.书”翻译为“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就”意思是“接近”。

“ 吾徒.相教”翻译为“我白白地教你”,“徒”意思是“白白地”。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句中“尝”意思是“曾经”,“趋”意思是“疾走”,“先达”意思是“有道德有声望的前辈”,“叩问”意思是“请教”。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句中“愿”和“羡”都是“羡慕”的意思,“不孤”意思是“有父亲”。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宋濂幼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成年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见宋濂的求学态度很积极,能主动寻找机会。

而邴原“过书舍而泣”,喜欢学习,但不会寻找机会,幸亏遇到富有同情心的老师,“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从文中得到的启示:要主动寻找学习的机会,像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学习要有持之以恒和谦虚的态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要学会克服困难等。

结合实际来谈即可。

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塾师于是对他说:“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

然不若武昌黄鹤楼。

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

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注:①杰:高大。

②殊:差别。

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3.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4.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答案】1.B2.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看到阴惨可怖的景致,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用滕王阁、黄鹤楼层层铺垫,衬托岳用楼。

(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语段(二)目的就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语段(一)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B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予”我;“胜状”,美好景色;“一”,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的即可。

结合“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分析: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故而生“悲”。

264.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结合“总之又不如岳州岳阳楼。

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分析。

对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突出了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

而《岳阳楼记》是借景抒情。

借美景抒发自己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主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