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妻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注释)①薛:靖郭君的封地。

②荡:放肆、任性。

(选自《战国策·齐策》)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靖郭君谓.谒者(________)②毋为客通.(________)③益一言.,臣请烹(________)④乃辍.城薛(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A.靖郭君因.见之/罔不因.势象形B.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卷石底以.出C.乃.辍城薛/乃.不知有汉D.臣之.妻私臣/小大之.狱2.按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客”在劝谏中采用了类似的说理方式,请分别简析。

【答案】1.(1)①对……说②通报③字④停止(2)D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3.(1)如果失去了齐国的庇护,即使把薛地的城墙修筑到天那么高,也没有什么用处。

(2)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4.甲文邹忌从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入手,以此为喻,以私事比国事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乙文门客以水喻齐国,以大鱼喻靖郭君,靖郭君倚仗齐国,如鱼依靠水。

劝谏靖郭君放弃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靖郭君谓.谒者”翻译为“靖郭君对传达人员说”,“谓”意思是“对……说”。

“毋为客通.”翻译为“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

”,“通”意思是“通报”。

“益一言.,臣请烹”翻译为“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言”意思是“字”。

“乃辍.城薛”翻译为“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辍”意思是“停止”。

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翻译为“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句中“鄙臣”是主语,所以停顿为: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句中“虽”意思是“即使”,“犹”意思是“还”。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中“斯”意思是“这”,“舍”意思是“停止”。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邹忌从自身经历写起,以自身为喻,委婉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乙文门客以水喻齐国,以大鱼喻靖郭君,“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委婉规劝,最终“辍城薛”。

据此作答。

译文:(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乙)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

靖郭君对传达人员说:“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

”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靖郭君就召见了他。

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

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

”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

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

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

”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2.(四)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答案】1.C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查;(3)助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解析】1.A.①句意为: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卷:书,名词;②句意为:(仲永)立即写下了四句诗。

卷:写,动词.故两句话中的“卷”意思不同;B.①句意为: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

若:如果;②句意为:衣着神态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若:像。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不同;C.①句意为: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止:停止;②句意为:担心他不停止(挖山)。

止:停止。

故两句话中的“若”意思相同;D.①句意为: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据:根据;②句意为:孙权占据江东。

据:占据.故两句话中的“据”意思不同;故选C。

2.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据此划分为: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等情节,可以看出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是:勤奋、严谨、专注。

译文: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

有时候到了边塞岗亭,就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开怀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__________)(2)晓雾将歇.(__________)(3)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解析】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加点的“书”在这里是名词,“书信”的意思;“歇”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是“消散”的意思。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辉”“颓”“竞”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

C项的表述不正确,“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一般要结合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沉醉自然,归隐山林的欣喜之情。

选自《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