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宏考试资料

高宏考试资料

高级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红色字体为个人观点或逻辑不明白之处,且此版本尚不完整,望集思广益、予加修改与补充。

写完发现唯一可看的好像就是第三题,如果前两题看不下去,请直接跳过)一、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答:索洛模型假设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这一假设对西方古典经济理论十分重要,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对于()L K F Y =有)(Y L K F λλλ=再根据欧拉定理,即对于k 次齐次函数((),,),,,2121n k n x x x f t tx tx tx f ⋅⋅⋅=⋅⋅⋅(()())111111n n n n n k tx tx f x tx tx f x x x f kt ⋅⋅⋅+⋅⋅⋅+⋅⋅⋅=⋅⋅⋅-可知L W K R L MPL K MPK Y ⋅+⋅=⋅+⋅=(规模报酬不变即k 取1,再取t 等于1,即可得出结果),当市场是完全竞争时,各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出,按这一价格总收入刚好被完全分配,分配公平且有效。

另外我们可以得知,任何将技术进步内生而导致规模经济递增的理论,都是对这一分配学说的冲击,毫不夸张地说是动摇了整个西方经济的基础)。

市场在有效人均资本积累等于零时达到均衡,有效人均资本又等于有效人均投资减去持平投资,即折旧、有效劳动增加所耗损的资本,整个用公式表达为:()k g n k sf k )(++-=∆δ;s 、δ、n 、g 分别是储蓄率、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劳动效率进步率,均衡意味着()0)(=++-**k g n k sf δ。

可知在均衡处,*k 不变,A k *=k 将以g 的速度增加,收入也以同样的速度增加。

而且可以看出不同的s 值对应不同的有效人均均衡资本水平,因此对应不同的y 与c (sy -y c =),存在黄金储蓄水平*s 使得消费取最大值,对应的资本水平为黄金资本水平。

我们可以看出索洛模型主要有两大缺点:一、用假设增长来解释增长,因为最后得到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为g ,但g 是外生改定的;二、索洛模型没有微观基础,也就是没考虑经济个体的效用最大化。

(虽然索洛模型具有这些缺点,但我觉得它还是能说明些问题的,不管对不对,起码它提出了“趋同”这一理念,两种增长理论是否都具有趋同这一性质估计也要提一下)。

拉姆塞模型对索洛模型的第二个缺点做了改进,即引入了微观基础,增加了家庭的最优化行为。

在此模型中,家庭具有无限生命,他会在预算约束(()()()()()()()dt Ht L t W e H K dt H t L t C e t t R t t R ⎰⎰∞=-∞=-+≤000)下选择其消费路径以最大化其终生效用(()()dt H t L t C e t t θθρ--∞=-⎰110)。

最终我们得出消费路径为:()()()()θθρg t k f t c t c --'=⋅它受资本水平的影响,再结合资本的动态路径:()()()()()t k g n t c t k f t k )(+--=⋅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受资本和消费初始值影响的动态路径,资本初始水平是给定的,因此我们有唯一确定的初始消费水平以使我们的动态路径最终趋向于均衡,即0=⋅c ;0k =⋅。

鞍点路径指的是对于不同的初始k 值c 与之对应的初始值。

且最后在均衡状态时,拉姆塞模型与索洛模型相同的是,总资本存量、总产出、总消费的增长率都为n+g ,工人平均资本、工人平均产出和工人平均消费的增长率都为g 。

不同的是,拉姆塞模型只存在唯一的均衡资本水平,它要低于黄金资本水平,不同于索洛模型,政府可以对储蓄施加影响使经济最终达到黄金资本水平,以实现最大消费。

这是由于在索洛模型中,如果储蓄率足够高,那么在该经济所达到的平衡增长路径之外,会存在使得每一时刻都得到更高消费的可能路径,而拉姆塞模型,储蓄来自于家庭的选择行为,而家庭的效用依赖于消费,并且不存在外部性,因此经济中存在增加每个时刻消费的可能性的路径必然不会是均衡路径,因为如果经济处在这种路径,那么家庭就可以通过减少储蓄来增加消费。

戴蒙德模型又在拉姆塞模型上做了改进,这个模型引入了时代交叠,经济个体只存在两期,年轻和年老,两期都要消费,却只有年轻一期工作。

因此消费者的终生效用为:θρθθθ-++-=--11111211t t t C C U ,预算约束为:t t t t t w A C r C =++++121111,最大化后可得:()()()()t t w A r C θθθθρρ-++++=111t 1111。

又K 的运动方程为()t t t t w A L r s K 11t ++=折旧为1,经一系列变换可算得:()()()()()()[]t t t t t k f k k f k f s g n k '-'++=++11111,当1+=t t k k 时,经济达到均衡。

且经济一旦收敛到平衡增长路径,其性质就与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索洛经济以及拉姆塞经济相同:储蓄率不变,工人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为g ,资本产出比不变,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体系十分之庞杂,且与索洛模型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最简如AK 模型,此时依稀还能看到索洛模型的影子,模型假设AK Y =资本的边际报酬不变而不是递减,经济体只要满足()0>-K sA δ即0)(s >-δA ,便可一直增长下去。

还有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都忽视了制度的作用,所有的社会因子基本上都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制度作用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作用于制度,当然分析起来就要复杂很多。

不过诸如对外开放、不平等、政治与制度(法律起源、殖民影响、地理与制度、政治)等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是由对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引发的,恍惚间记得还有人把这些实证分析归入了内生增长理论,不过本人觉得这与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基础不合,到时候如何写还靠自己琢磨。

附(从前阅读文献时有关内生增长的一些笔记):内生增长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它将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资本具有了不变或递增的边际报酬并使得生产函数具有递增的规模报酬,从而解释了经济体的长期增长。

但内生增长理论也具有一些缺陷,规模报酬递增与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上的新古典模型很难融合,根据欧拉定理,只有规模报酬不变,产出才能被各要素的总边际产出全部分配,这是主流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石。

同时内生的技术进步使得这一增长理论无法对现实中观测到的收敛现象进行解释。

两次弥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即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第一次增加了对外部性的考虑,主要代表是罗默(1986)提出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卢卡斯(1988)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知识溢出效应即每个企业的生产依赖于私有知识存量与整个经济的公共知识存量,企业只有激励投资于私有知识,但私有知识增加了公共知识存量。

作者认为驱使罗默诉诸于外部性的原因是,外部性使得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即可产生规模经济,这一特性更加方便处理。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卢卡斯假定总产出依赖于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和建筑)、总的人力资本(对技巧总的度量)和劳动力资本的平均水平,前两种资本服从边际报酬递减,但人力资本平均水平的升高将加大前两种资本混合对产出的影响,因此平均人力资本对产出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具有外部性。

作者还指出那些将学校受教育年限做为人力资本度量的增长理论将因人的寿命有限而不能得到持久的经济扩张,以及人力资本与知识存量的区别未得到清楚地阐明。

第二次热潮强调的是创新驱动生产率增长,这是得益于第一次热潮关于知识的外部性研究。

因为研究和开发创造新知识,而格里利谢斯(1979年)的研究证明研发具有显著的外部性。

主要代表是罗默提出的模型,模型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从而投资创新,但由于创新所创造的知识并不能被企业完全利用,所以其它企业可以享受这种知识溢出(称为前向的研发溢出效应),这些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反过来又降低了每种产品的利润从而削弱了创新的激励。

罗默找出了导致这些力量平衡的技术特征,使得创新激励随时间推移保持不变,因此,配置于研发活动的资源也保持不变,经济表现出平稳的生产率增长率。

平稳的生产率增长率依赖于经济的特征,受资源配置的影响。

但罗默的模型与其它第一代创新推动增长的模型具有两个缺点:一、规模经济会导致扩大的增长率;二、有更多劳动力的国家会增长得更快。

杨(1998年)通过结合罗默论文中扩大产品种类的特征与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论文中提高质量的特征,做出了一个对长期生产率增长没有规模效应的统一模型。

后来豪伊特(1999)又修改了杨的模型。

二、比较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一)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并没有提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他提出的主要是针对于当时经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于:一、资本长期积累,边际效率下降,投资需求减少;二、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都有递减的倾向,长期会造成消费不足。

因此凯恩斯主张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为何不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第四题会提到),以实现充分就业。

以凯恩斯理论为根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在经济周期理论上也没有很大的改进,主要是提出了更适用的分析工具IS-LM模型以及AD-AS模型。

运用这套工具,我们可以分析不同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当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有利于回到充分就业水平或自然产出水平。

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近似理性的经济周期模型,模型假设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近似理性的(他们面对需求变化时,缓慢地调整工资与价格,这种行为是非最大化的)、经济是不完全竞争型的、价格和工资是惰性的。

根据此模型,总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均衡产出的大幅度变化,短期内的货币是非中性的。

另外,菜单成本理论也暗含了一定的经济周期思想。

根据这一理论,当经济中总需求发生变化时,厂商做出的反应是调整数量而不是调整价格(尽管调整价格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且如果全体的厂商都做出这样的选择,那么必然会造成就业和产量的周期波动。

(此部分十分不完整,需求变动的来源不明,传导的机制也不是很清楚,待看到相关内容,再做补充)。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于生产率冲击或供给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生产率冲击又包括技术创新、新的生产方法的出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这些冲击会改变既定投入量所生产的产出量。

它还假设劳动者一生的工作时间是既定的,劳动者会根据冲击是暂时性还是长久性的来调整劳动供给,如果冲击是暂时的,那么冲击会造成生产率一个暂时的改变,劳动者会提高生产率高的时期的劳动供给而减少生产率低的时期的劳动供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