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

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

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

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2.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存在的问题每年金秋十月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奖,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虽然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期盼中国本土科学家,像中国射击队昔日神枪手许海峰,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射下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块奥运会金牌那样,射落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金牌。

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存在哪些不足呢?下面是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的几点关于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科研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中国科学研究缺乏创新早在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曹聪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他看来,中国的科学研究缺少基本的创新,并没有带来新的研究领域发展。

就影响因子来说,中国的科学论文比其他国家低:中国论文的SCI指数是0.94,而日本是2.99,韩国是1.24。

而中国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这样高调的期刊里发表的论文基本属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并不属于诺贝尔评奖范围内。

最近十年,虽然由于国家投入的增加,科学研究实力大大提高,当国外提出信息时,国内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

但要做到领先原创,中国还有很大的距离。

2.2 中国科学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资金从购买仪器到订购高端期刊,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基础科学研究并不能马上得到金钱上的回报,从而导致外部资金短缺。

2001年,中国在研发方面仅仅投入的资金仅相当于GDP的1.1%,不仅远远少于美国,更是少于日本(3.12%),韩国(2.65%)和新加坡(1.88%)等国家。

2011年,这一数据也只不过攀升到了1.83%。

2.3 中国的历史政治现状对科学研究带来影响文革使中国失去了整整一代可能做出伟大成就的科学家,又使另一代科学家改变了研究方向。

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反右运动后放弃了对数论的研究,转而投向乡村工厂建设的计划。

钱学森对粮食增产的建议使大跃进有了“科学”的基础。

高层对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向来有着严格的控制,基层的科学家往往不能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尽管近二十年来这种控制有所好转,但中国科学界的不少人依旧觉得研究方向是从上而下指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多。

2.4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研究存在影响著名中国历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经常强调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在他看来,儒家文化注重已有技术的实际操作,而非基础理论的研究,所以中国的发明在技术上很成熟,在理论上却很浅薄。

中国社会看重年龄和辈分,中国的教育系统意味着严师如父,不可反驳——在曹聪看来,这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数学家苏步青曾经推荐了他的三名学生成为中科院院士,但同时警告他们,不可以让他们自己的学生超过他们。

另外,儒家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所以本身就稀缺的科学家们往往被行政岗位的工作淹没了,并没有时间开展自己的研究。

2.5 中国研究环境不利于产生诺奖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曹聪用“南橘北枳”这个成语形容了曾经得过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在国外的自由研究环境。

由于计划经济和研究的关系,中国并不鼓励基础科学研究,因为它们并不能得到即时的回报。

一个令人惋惜的例子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王育竹,他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提出比最终赢得诺贝尔奖的人要早至少五年,却因为资金缺乏等种种原因,王比他的竞争对手们晚了一年才发表结论,与诺奖失之交臂。

2.6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问题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小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这些年来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更是亟需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的难题。

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由于诺贝尔奖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方案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未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原因。

2.7 中国科学家缺乏认真执着的精神在我国的物质条件比较差的时代,主要依赖认真和执著,在生命科学方面出现了杰出成果,有袁隆平1964年到1974年研制杂交水稻、张亭栋1973年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屠哟哟和523计划的合作者发现青篙素,1987年土振义发现全反型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等。

在物质条件显著提高后的今天,由于社会原因,我国科学界缺乏认真执着,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造成影响。

3.中国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前景3.1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政策性努力200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启动实施,在此背景之下,应用数学家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学领域著名学者施一公纷纷回到国内;2012年5月,我国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确定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未来若干年内“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政策的不断出台、科研环境的不断改善固然可喜,但要靠近诺贝尔奖,还需为科研而科研、受好奇心驱动的科研人员不断增多,健康的系统更好地运转。

这些政策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中国科学家在获取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3.2 科学领域中国人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在科学家们看来,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其次是化学奖和生物学奖。

近年来,我国在物理学上的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关注,此前也有国内外专家预测,2017年至2025年间,中国将会首次捧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或化学奖的可能性最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指出,中国的物理和化学从近代引进之后,一直在发展和保持前进,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回国的那批留学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积累。

而生物学在1949年至1970年经历了全世界转型,这一时期我国没有或很少有留学生,人才出现断代。

相比之下,我国的物理和化学研究更接近世界前沿。

4.总结与反思我们的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13亿人口的映映大国,她需要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这不仅仅是因为该奖项在世界科学界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也不只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在于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创新型国家在推动原始性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大国而言,她理应在基础科学研究,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在科技造福于人类等方面,有着更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正视现实,揭示当下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虽然辉煌,差距也堪称巨大;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只有踏实、切实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才将不会是一个梦,中国也必将能够成为世界上创新型国家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参考文献】[1]陈其荣.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基础研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任小中. 关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几点思考[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钱兆华. 我们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究竟还有多远?[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申泮文.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J]. 民主,2003[5]李醒民.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的现实[J]. 科技导报,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