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 感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 985- 2- 201, NCET- 04- 0582) 。 收稿日期 2005 年 2 月 6 日 作者简介 徐 飞( 1961 ) 男, 博 士,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教授。
卜晓勇( 1973 ) 男, 中 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博士研究生。
第二十八卷 总 162 期 2 0 0 6 第2 期
自 然辩 证 法通 讯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 28, Sum No 162 No 2, 2006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徐 飞 卜晓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 安徽合肥 230026)
相比之下, 我们也将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所收录的 676 位科学家的学历统计如表 5:
54
学历 人数 所占比例
表 5 3 中国现代科学家学历情况一览表
专科以 下
学士
硕士
33 4 9%
161 23 8%
95 14 1%
博士 3 87
57 3%
中国科学家 群体 的博 士 学位 获得 率为 57 3% , 而 诺贝 尔奖 获 得者 的平 均博 士学 位获 得 率则 高居 93 5% , 两者对比能给我们明确的启发。仅此一项, 也可看出中国科学家群体距离诺贝尔奖的基本差距。若 不考虑其他社会因素, 仅以博士学位作粗略的简单估计, 中国科学家群体中已有半数不太具备最基本的冲击 诺贝尔奖条件, 他们进入世界一流前沿科学领域的机会也大大降低。当然, 不能绝对地认为, 有博士学位就 一定比别人强, 但从统计上看, 学位越高, 科学研究上发展的潜力也越大, 这一基本规律还是无庸置疑的。需 要补充的是, 这里的讨论不包括学位授予的泛滥或其他学术腐败因素的干扰。
二、学位结构对比分析
现代科学的发展, 已使科学活动从原来的个人爱好转变为职业化的社会活动, 科学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当 的理论准备和技能训练, 获得学位则是这一水准的客观体现。在肯定个别自学成才特例的前提之下, 一般而 言, 科学家学位越高, 往往其掌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也越多, 同时也预示着其获得创造性成果的可能性越大。 诺贝尔奖获得者( 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经济等四类) 中博士学位人数的统计就是一个典型。
学科 平均间隔时间
表 2 2 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完成时间与获奖时间的平均间隔一览表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和医学
12 3
15 1
13 4
单位: 年 综合
13 5
表 2 显示: 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取得获奖研究成果的最初并没有立即获得认可, 而是平均要等待 13 5 年之后, 才获诺贝尔奖。综合上述两项数据分析,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实际做出创造性工作的平均年龄, 一般应在四、五十岁之间, 这一时期, 通常也是获奖者处于科研创造力的高峰时期。从统计上看, 杰出科学家 的创造力高峰大多在 40 岁左右。朱克曼也认为: 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完成其赢得奖金的工作平均是在 将近 39 岁时, 其中以物理学家最为年轻, 平均 36 岁; 化学家, 39 岁; 医学及生理学方面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则为 41 岁。( 2 , p 229) 这一结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52
需要指出的是, 很多获奖者并非是在获奖的当年就做出杰出贡献的, 多数人是由于先前的某项重要研究 在科学领域内逐步得到广泛公认而获奖。因此, 很多时候, 实质的创新工作往往是几年前完成, 甚至几十年 前就完成的。这就提醒 我们, 应该把目光更多 地投向当前处于科研第 一线的年轻科 学家。当然, 杨振宁 ( 1929 ) 和李政道( 1926 ) 较为幸运, 他们 1956 年提出 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 的假设, 一年后就获 物理学奖, 杨振宁时年 28 岁, 李政道刚满 31 岁。相比之下, 1959 年同样年轻的基尔比( Jack S Kilby, 1923 ) 和克勒默( Herbert Kroemer, 1928 ) 参与发明了集成电路, 却一直等到 42 年后, 才获得 2000 年的物理学奖, 此 时二人均已年过七旬。这一现象除了提示我们应该关注年轻科学家的工作, 同时也表明, 检验一个科学成果 是否优秀, 不但需要专家同行和社会认可, 很大程度上还需引入时间因子, 即必须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当 今不少科研成果, 刚刚完成就各类大奖加身, 这些成果是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 这还是一个严峻的问 题。朱克曼( Harriet Zuckerman) 在 科学界的精英 一书中, 就曾对 1900 年至 1972 年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完 成年代和获奖年代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作过如下统计:

66 5
63 4
和平 62 4
由表可见, 诺贝尔奖总的获奖年龄平均在 60 岁左右, 但就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这三项获奖者年龄 而言, 平均年龄不到 55 岁。偏重人文社科领域的三个奖项平均获奖年龄则超过 64 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 55 岁前后是一个可能的显示科学成果的高峰期, 人文社科领域则相对要晚 10 年左右,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 参考。
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的年龄构成数据如表 3:
出生 年代 科学家人数 目前年龄
1860 186 9
4
表 3 3 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年龄构成一览表
1870 1 879
1880 1889
1890 1899
190 0 1909
1 910 1919
3
32
104
177
230
100 110 90 100 80 90
摘 要: 本文统计综合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的年龄构成、学位结构、毕业院校和国籍状况等基本信息, 并以此和中国科学家群体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分析杰出科学家成长以及创造世界尖端科技成就可 能遵循的基本途径, 从而为我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提供较为细致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诺贝尔奖 科学家群体 中图分类号 G3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0763 - ( 2006 ) 02- 0052 - 08
一、年龄构成对比分析
统计分析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年龄构成, 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科研创造力与科学家年龄关系的初步 规律。根据 辞典 资料, 可得表 1 结果:
获奖学科 平均获奖年龄
表 1 1901 2000 年诺贝尔奖获奖者获奖时平均年龄统计一览表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和医学
经济学
文学
52 7
55 4
56 5
那么, 从中国科学家队伍的实际情况分析, 我们距离诺贝尔奖还有多少差距呢? 我们以科学出版社 中 国现代科学家传记 中收录的 676 位科学家为研究样本, 进行了一个粗略估计。从大的原则上看, 本传记收 录的科学家涵盖了资深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基本队伍, 大体上属于科学院院士这样一个水平层级, 具有相当权 威性, 应该可以反映现代中国科学家的基本特征全貌。
鉴于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 90% 以上都拥有博士学位, 因此,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获得学位, 特别是博 士学位, 基本上已经成为进入现代尖端科学研究领域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科学界对其才能的初步鉴别。科学 社会学的优势累积理论( Cumulative Advantage Theory) 也表明, 获得学位早, 就有可能优先接触并获得科学研 究中的有利资源, 也就可能更有效地获取更高的学位乃至科研成果; 相反, 则可能因科学界的准入机制作用 而被排斥在科学核心领域之外, 以至于越来越难以获取学习、研究的资源, 并最终淡出科学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陆续涌现一大批青年科学家, 同时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也陆续回国, 这批青年
53
科学家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 目前正陆续成为中国科学家队伍的主体。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中国当 代科学家群体的年龄结构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尤其是, 相当一批正值创造力高峰的青年科学家, 一方面得到 重视和支持的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 当某位青年学者在科学上刚刚有所成就, 便因为工作需要, 被委以重任, 走上各级行政工作岗位。这一举措, 从科教兴国的角度看, 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但从促进中国科技深层进步 来看, 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一个两难选择。不能设想, 一个终日忙于行政事务的官员科学家, 依然还有 问鼎诺贝尔奖的科学实力。
学科 获奖人数 博士学位人数 相应比例
表 4 诺贝尔 获奖者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情况统计一览表
物理
化学
生理和医学
162
135
172
143
128
160
88 3%
94 8%
93 0%
经济学 46 45
97 8%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具有与上述奖项不同的特征, 这两项获奖者的学位大多不高, 同时和平奖有 19 次授予了国际组织, 也无法进行对应统计。但这些并不排斥诺贝尔奖( 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经济) 获 得者高学历的重要特征。博士学位, 几乎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必要条件, 在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只有 6 位硕 士, 占 3 7% , 化学奖中有 4 位是硕士, 占 3 0% , 生理和医学奖中 3 位硕士, 占 2 0% , 经济学奖中仅有一位不 是博士, 他是 1977 年获奖的英国人米德( Jame Edward Meade, 1907 1995) , 但此人 1931 年先后获得过牛津大 学和剑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其他不具博士学位的获奖者中, 有 9 位具有学士学位, 还有个别具有工程 文凭、医学文凭或曾在牛津、剑桥学习过, 仅有一位早期获奖者没有任何学位, 那是 1909 年物理学奖获得者, 意大利人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ni, 1874 1937) , 仅有过家庭教育, 后因发明无线电报而获奖。
综上所述, 目前处于 30 岁 50 岁之间的中国科学家群体, 将是未来有可能做出杰出科学创造的主流群 体, 优化中国科学家的年龄结构, 为中青年科学家提供一流的科研环境, 是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所面临的紧迫 任务, 也是推进中国科技不断进步的长久策略。
相关主题